15世紀(jì)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圣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xí)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dāng)時是那里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墻上工作來打發(fā)時間,列奧納多當(dāng)時正在繪制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他一大早就到了,爬上腳手架馬不停蹄地就開始工作。有時他會在那里從早干到晚,手里一直都拿著畫筆。他畫個不停,常會忘記吃飯或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xù)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他的作品面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畫中的人物。我也看到過他在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樣,放下手頭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離開韋奇奧宮直奔圣瑪利亞感恩教堂。他也不找個陰涼處休息片刻,就趕忙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墻上涂上一兩筆,然后隨即轉(zhuǎn)身離開。
班代洛是在幾十年之后寫下了這段文字。簡言之,列奧納多大概是從1495年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因此就不能同時忙著“制作”銅馬的黏土模型(該模型于1493年底向世人展示)。但這段文字仍能使我們窺探到這位大師工作時的情況。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他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熱情的迸發(fā),以及期間不時陷入沉思的狀態(tài)。這種沉思著實令人不解,尤其是讓付錢的顧主們備感迷惑,他們還誤以為他是在胡思亂想而耽誤了工作。這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絕妙的圖景:列奧納多頂著正午的烈日,大步流星穿過街道,沒想過要找個地方歇一歇腳,躲一下日頭,腦子里只有偶得的靈感,想到了解決構(gòu)圖細(xì)節(jié)上一些小問題的方法。“一兩筆”這幾個字告訴人們他的藝術(shù)靠的是不斷地辛苦積累。人們在圣瑪利亞教堂修道院墻上看到的那一大幅畫面正是由上萬次畫筆的點觸和上萬次十分細(xì)致的決定組成。想到世人皆知的著名畫作,人們不禁會問自己——為什么這幅畫會是這樣而不是其他的樣子?事實上,畫面的方寸之間都經(jīng)過畫家的不懈奮斗,浸滿了他的心血。
圣瑪利亞感恩教堂坐落在古老的韋爾切利納門之外,西邊就是斯福爾扎城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你可能也聽說過),那里幾乎就是塊建筑工地。1492年,為了修建布拉曼特設(shè)計的新講壇和穹頂,唱詩區(qū)和教堂半圓形的后殿被拆毀,緊接著人們決定擴大與其毗鄰的修道院。到1495年底,修道院餐廳的翻新工作已經(jīng)完成。就在那一年,多納托·迪·蒙特法諾在該修道院的南墻上繪制了壁畫《耶穌受難像》,壁畫上標(biāo)有這個日期。《最后的晚餐》就畫在《耶穌受難像》對面的墻上,大概也是在這一年開始繪制的。教堂的整個修繕工程是由盧###科發(fā)起并出資進行的。他希望這座整修后的教堂未來能成為斯福爾扎的陵墓,一座符合公爵王朝地位的紀(jì)念碑。他的妻子比阿特麗斯的突然去世和他的女兒比安卡1497年的不幸去世令這件事顯得更加迫切。連續(xù)失去兩個親人對“摩爾人”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摩爾人也因此轉(zhuǎn)而篤信宗教,度過了一段陰沉低調(diào)的日子。盧###科對感恩教堂除了金錢上的投入之外,還帶有感情上的寄托,他常會獨自一人去修道院的餐廳吃飯。列奧納多的這幅偉大壁畫(mural)——因為是用油畫顏料畫的,因此嚴(yán)格講還不能算作是一幅濕壁畫(fresco)——就這樣成為這個享有盛名的斯福爾扎工程的重頭戲。這幅不落俗套的作品成為這個優(yōu)美的追新求異的修繕工程的完美收宮之作。
要追溯“這幅永不安寧的杰作”(布克哈特語)的制作過程,我們首先要看一下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一頁筆記,筆記上有一幅早期用鋼筆作的構(gòu)圖習(xí)作。[311]這張習(xí)作仍然以傳統(tǒng)的“最后的晚餐”的構(gòu)圖法為基礎(chǔ)——猶大沒有與眾人坐在一起,他坐在桌子的左側(cè),頭扭向后面;而圣約翰則坐在耶穌旁邊,已經(jīng)睡著了,旨在表示在耶穌宣布他被出賣的消息的時候,他“斜靠在耶穌的懷里”。這兩種形象在最后的版本里都被棄之不用。
這頁紙上還有兩幅相對獨立的素描。左邊那幅素描里出現(xiàn)了十個人物,也許這頁紙已被人剪過,把三個人的形象剪掉了。這群人后面輕淡地畫了些拱形結(jié)構(gòu),這是關(guān)于圖畫背景的最早想法,即“最后的晚餐”發(fā)生的“頂樓”。右邊的素描中出現(xiàn)了四個人物,但畫面重心主要放在耶穌和猶大這兩個人物身上。列奧納多在這里集中表現(xiàn)明確叛徒身份那戲劇性的一刻:“與我共用一個碟子的那個人將要背叛我。”(《馬太福音》26:23)畫中的猶大從他的凳子上起身,正把手向那個碟子伸去。列奧納多試著給耶穌的雙手畫出兩種姿勢——一種是手抬起來好像要伸向前方;另一種是手已經(jīng)碰到了碟子,與叛徒的手發(fā)生短暫的接觸。這幅小一些的素描突出了故事的焦點,找到了戲劇性的支點——兩手相觸的動人心魄那一刻。為了突出表現(xiàn)這一瞬間,列奧納多把傳統(tǒng)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追溯到《圣經(jīng)》之前的一個場景,即圣餐儀式。
較小的那幅素描中還描繪了正在熟睡的圣約翰,耶穌的手臂放在他的背上,這里表現(xiàn)出耶穌的“仁愛”,正如《圣經(jīng)》上所寫,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而在那些漠視宗教的懷疑論者們看來,約翰“斜靠在耶穌的懷里”是同性戀的表現(xiàn)。一百年以后,在歸為克里斯托夫·馬洛[312]的諸多褻瀆行為中有一項便是:耶穌對約翰懷有“一種特別的愛”,并“把他當(dāng)做所多瑪[313]的罪人利用”。人們不禁想起那段薩爾塔雷洛插曲,其潛臺詞是官方不贊成用帶有女子氣的年青男子作模特來描繪天使和年幼的耶穌。列奧納多在最后的作品中將人物全部分開,但約翰仍是所有門徒中最年青俊美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