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利·希克 本報記者任峰濤攝
當烏利·希克捐贈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給香港視覺藝術博物館M+永久收藏的消息發(fā)布后,關于捐贈的爭議此起彼伏。7月23日,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希克表示,沒有計劃出售自己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
為買藝術品成工作狂
記者手記
國際上很多大藏家到了一定年齡后,都希望有專業(yè)人士來保存并能夠展示藏品,希克也不例外。
7月23日,在北京凱賓斯基酒店大堂吧,我見到了希克。原本定于10點的會面,我晚了3分鐘。到的時候,希克穿著粉色襯衣悠閑地坐在沙發(fā)上看報紙,對于我的抱歉,他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這位現(xiàn)年66歲的歐洲男子眼底總是紅紅的,這是因為他嚴重缺少睡眠。他經(jīng)常說,中國當代藝術品越來越貴了,要多賺錢買才行。
很多人對希克為中國保存當代藝術品表示不理解,怎么會有人用自己的錢去幫別人保存文化?但希克現(xiàn)在正在這么做。至于未來,我們可以靜靜地觀察。
藏家檔案
烏利·希克(Uli Sigg),瑞士人,出生于1946年。希克的藏品被公認為是197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品中規(guī)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和最重要的收藏。
“半買半贈”源于國際模式
6月12日,香港西九管理局發(fā)布消息稱,瑞士著名收藏家烏利·希克將164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捐贈給即將在2017年落成的香港視覺藝術博物館M+。據(jù)了解,此次捐獻的藏品包括丁乙、方力鈞、耿建翌、徐冰、楊少斌、曾梵志、張曉剛等的作品,以及眾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場館落成后,該批藏品將于館內的專屬藝廊展出。
為什么此批捐贈品估價為13億港元,希克介紹,這是國際拍賣行蘇富比為捐贈品做的估價。按照國際模式,M+為了表示接受這批藏品的誠意,最終根據(jù)“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xié)議,M+同時向希克購入47件藏品,共值2200萬瑞士法郎(約港幣1.77億元)。
將中國當代藝術還給中國,是希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初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處于有貨無市的狀態(tài),希克來到中國工作后,開始系統(tǒng)學習并收藏。這次將大部分中國當代藝術捐贈給M+,也是出于讓中國當代藝術回到中國的心愿。
希克以能夠展示中國當代藝術30年為線索,選擇性地捐贈給M+,而一些有關個人記憶和情感的作品他都保留了下來。在M+落成后,第一個三年將有5000平米作為收藏展來展示,之后加入到其他展覽中一起展示。不過,希克對M+也有自己的要求,首先展示必須要有策略,其次M+必須要和內地有密切的合作。
捐贈時并未考慮海關關稅
將藏品捐贈給內地,希克不是沒有考慮過。“之前與北京和上海等很多地方都聯(lián)系過,內地的反應速度非常慢,我始終也不知道他們會怎樣保存和展出我的收藏,兩年前和香港溝通后,我最終決定把收藏留在香港。”
M+的專業(yè)性以及平臺是讓希克下決定的關鍵,同時,可以參與美術館的建設也是希克最看重的。“M+希望我共同參與美術館的建設,因此我給了很多建議和分析,現(xiàn)在一切都是剛剛開始。”
在這場捐贈的洽談中,香港給了希克很大的保障,專業(yè)化的團隊也讓希克很放心。希克表示,M+需要的不僅僅是藏品,M+建設過程也需要藏家的豐富經(jīng)驗做支撐。在這里,希克不僅可以詳細了解到M+的展覽計劃和展出安排,同時可以參與到整個場館建設。現(xiàn)在M+正在評選建筑圖,希克也是這個委員會里的一員,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對于之前因為香港免關稅希克才將藏品捐贈給M+的分析,希克首次回應,海關關稅完全不在他的考慮之中,他根本沒有想過是否要繳關稅的問題,而且,如果是捐贈的話,是不應該收稅的。
不回應爭議只強調不賣當代
在捐贈的消息出來后,內地市場引起廣泛爭論,希克在清倉中國當代藝術?希克是否是一個“龐氏騙局”?其中,更有評論指出,希克的捐贈是為了操縱市場,炒高出貨,背后一定有神秘基金的支持。
遠在瑞士的希克也看到了這些評論,對此,希克看得很淡:“這些評論很正常,完全假設性的推斷在國外很少,猜想性的結論很可笑。”對于分析里所說的神秘基金,希克不禁有些唏噓,他還開玩笑地說,要是真有基金支持就不用這么辛苦賺錢了。對于這些質疑,希克多次強調,沒有計劃出售他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
“我從一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就是希望能夠拿回中國,和錢沒有關系。如果我賣這批捐贈,一定會比13億港元的價格更高。但我從來沒有拿藝術品做投資的想法。”
與尤倫斯的收藏方式不同
對于將自己和尤倫斯比較的評論,希克覺得沒必要回應。希克分析自己與尤倫斯的不同,他認為收藏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差異。尤倫斯有投資顧問推薦藝術品,而希克是完全自己去研究之后買入,見到藝術家本人之后再買藝術品是先決條件,不是只看作品,還要聽藝術家的想法,了解藝術家本人。在這次只有4天時間的北京之行里,希克也與很多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會面,并探討創(chuàng)作。至今,希克已經(jīng)見過中國大約150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這個數(shù)字應該是很多國內的美術館館長、策展人都無法企及的。
“我希望收藏形成一個鏈條、一個網(wǎng)絡、一個體系,因此不是代表性的作品我也會收藏,這樣可以將中國當代藝術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概念,讓不同的作品互相詮釋、互相挑戰(zhàn)。”
為了將收藏做系統(tǒng)性梳理,希克借鑒英國泰特美術館、美國當代藝術博物館等美術館以及藝術機構的收藏體系,建立自己的收藏方法。對他來說,收藏是一種能力,一種技能,不是將主要作品放在一起就是收藏。但是,對于中國的收藏機構,希克覺得有些看不懂。“我不清楚中國現(xiàn)在這些機構對于收藏的概念掌握多少,我目前不知道他們是否有收藏策略。”
當代藝術沿革中出現(xiàn)迷茫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工作的希克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為什么如此大的文化體卻沒有人收藏當代藝術品。因此,他從收藏西方藝術,轉為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希克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但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機構對這段藝術有記錄,所以他決定來做文獻工作。
收藏至今,希克感覺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變化。首先,藝術系統(tǒng)的變化是最顯著的,從早期藝術家自己買賣,到現(xiàn)在有畫廊、拍賣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未來也將形成與國際接軌的代理形式。
其次,作品的尺寸變得越來越大。以前藝術家工作室普遍面積較小,加上原材料比較貴,作品尺寸不容易做大,而現(xiàn)在大尺寸的作品很常見。希克進一步分析,這或許也與現(xiàn)在藝術家普遍有財力去使用大工作室,以及更多的原材料有關。
最后,作品題材逐漸回歸傳統(tǒng)。希克發(fā)現(xiàn),從早期的一味模仿西方,中國當代藝術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歸到傳統(tǒng)的表達,并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對于全球化融合,希克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他覺得現(xiàn)在龐雜的信息會使一些藝術家變得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創(chuàng)作什么。對于這種變化,希克認為這是一個過程,而他也樂于去感受和觀察這種變化。
①劉小東2000年作品②耿建翌1987年作品③林天苗1998年作品④王克平1979年作品
收藏十問
1.收藏了多少件作品
2200件。
2.作品都放在哪里
位于瑞士小島的庫房中。
3.收藏帶來的最大感受
可以從收藏了解中國。
4.都收藏哪些藝術家
曾梵志、劉野、張曉剛等都有。
5.如何增加收藏經(jīng)驗
多看書、看展覽。
6.對自己的定位
我不是一個收藏家,我是一個研究員。
7.收藏的渠道從藝術家手里買的居多。
8.對新手的建議多交流學習。
9.現(xiàn)在還在買嗎一直在買,從來沒有停止。
10.購買的方向是什么
現(xiàn)在很關注青年藝術家,和他們一起創(chuàng)作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