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條簡短的新聞,讓人心寒,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孝為先”的道德社會里,更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惶恐不安。這個新聞是這樣的:旅日留學生因?qū)W費問題在機場刀刺母親。
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內(nèi)的這一幕令周圍人都驚詫不已。上海警方透露,糾紛的原因是因為在日本上學的學費。母子二人因?qū)W費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據(jù)悉這名留學生在日5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來出。
看完后,筆者腦海中閃過一個詞匯:教育救助。我們熟知的貧困救助,就是政府民政等部門給困難群眾給予直接的金錢和日用品,用來緩解保障困難家庭的正常生活。那么教育救助呢?從主客體說,主體應(yīng)該是能提供方案,幫助孩子正常健康成長的一個組織或機構(gòu)。客體就是性格和行為有極端表現(xiàn)或有偏差的學生。
在這個問題上,教育救助與學生所在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需要接受教育救助的學生可能是分布在不同家庭情況的,因為造成學生性格和行為有偏差的原因是復(fù)雜和多方面的,不是一個成因,不是一時促成。
時下,獨生子女的比重很大,這個群體也特別容易出現(xiàn)問題,學校教育還是主要停留在“成績”考察上,對學生的“德”、“美”等領(lǐng)域用心不足。這樣難免會忽略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健全人格的修養(yǎng)。就像這個留學生,可能在很早就有一種觀念上的認識偏差,但是,沒有人給他及時地幫助,讓他一直帶著“病菌”成長,說不定什么時候,這個“病菌”就會演變?yōu)橐环N惡行。
“教育救助”的終極收益方是我們整個社會,它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把一些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意識消除在萌芽階段,不至于演化成傷害行為。因此,“教育救助”應(yīng)該作為一個公共服務(wù),教育部門應(yīng)該形成一套完整的監(jiān)測、評價、救助、跟蹤的科學體系和操作程序,讓學生沐浴更多的陽光,如此,他們才能給社會帶來溫暖。(王朝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