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妊 文_劉佼 作為一個在華生活多年的韓國人,李東妊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北京藝術圈的生活,2011年她在798藝術區(qū)開設了自己的畫廊,將韓國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到中國來;除此之外,她還專注購買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并將它們介紹到韓國去。 一開始,我只是想投資 2005年李東妊花了一兩萬美元買下第一件中國年輕藝術家——他們藝術小組的作品,當時是在一家韓國畫廊的展覽上看到的。當時的李東妊當還未涉獵收藏,但學繪畫出身的她周圍有很多做藝術品投資的朋友,于是她聽從朋友的意見買下這件作品,以此作為投資。憑借著對藝術的熱情和理解,李東妊很快在投資之余發(fā)現(xiàn)了收藏的樂趣,于是開始逐漸有意識地跟畫廊與藝術家多接觸了解,慢慢地,購進了不少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作為自己的藏品。這時她意識到,憑借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了解,自己應該承擔起向韓國人推薦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責任,于是除了藏家之外,李東妊還開啟了自己的新身份——藝術經(jīng)紀人。 因為有了這樣的身份,李東妊除了從自己相熟的韓國畫廊手中買入年輕藝術家作品外,還認識了很多藝術家,并從他們手中買下作品,帶到韓國去進行展覽與銷售,逐漸形成規(guī)模后,李東妊選擇在798開設了自己的畫廊。從藏家到獨立經(jīng)紀人再到畫廊主身份的多重轉換,李東妊的想法也從投資全面轉化為收藏與中韓藝術推廣。 綠色軟件桃色硬件,布面油畫-裝置,150×400cm,2011 年輕藝術家的成長需要十年 李東妊很少出售自己的藏品,但這并不代表其中沒有她買下來之后后悔的作品,不過更多的時候,她選擇對自己的收藏留有耐心。在她的理念中,買下一件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滿足自己的收藏需要外,還可以提供給年輕藝術家一定的幫助——這一點是目前很多包容性很強的藏家共同的特性。在她的收藏理念中,給一個藝術家留有的時間為10年,這也就是她偏愛30歲上下藝術家的原因之一——有很多年輕藝術家選擇在職業(yè)生涯的最初10年放棄專業(yè)轉投他行——只有堅持下來的才是真的熱愛藝術的,而不只是為了生存。在藝術家低谷期就將他們的作品拋售,這在李東妊看來簡直是不可理解的,她選擇幫助他們走出困難,在一個韓國藏家身上看到這樣對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堅持,確實讓人有些敬佩。 偏愛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 可能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李東妊購買作品的眼光在中國的藏家中也顯得頗為獨特。比起那些遍地的中國符號,她更喜歡一些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她認為中國有些藝術家的本地性特質太明顯,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顯得過于小家子氣。中國的藝術家的作品應該是可以與整個世界交流的,而不僅僅是孤芳自賞。 也因此,對于自己看中并收藏有作品的年輕藝術家,李東妊還會挑選其中讓她覺得作品非常適合國外買家收藏的藝術家出來進行推廣,利用其畫廊主身份,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與韓國的畫廊或者策展人接觸,為他們舉辦展覽或者帶他們的作品進入博覽會等公共展示銷售空間。 李東妊每年拿出100萬元的資金用來購買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盡管這其中可能有進入畫廊體系的作品,但是對于一個韓國藏家來講,用這樣的資金與堅持來收藏中國年輕藝術家作品,并為推廣中國年輕藝術家不遺余力,足以讓我們看到她對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信心與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