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一個好的創(chuàng)意的最佳途徑,就是先獲得許多主意。
萊納斯·波林 (LinusPauling)
萊納斯·波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學家,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54年化學獎,1962年和平獎)。(譯者注)
集體討論的問題在于,每個參與討論者都認為他們已經(jīng)解決了問題。當我在與商務主管們的研討會或交流會上剛提出集體討論的主題時,我就會從某些人的眼睛里看出自鳴得意的神色,好像在說:“就是那樣,就該那樣解決。”他們已經(jīng)對“你參與集體討論嗎”這個問題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事實上,根據(jù)阿瑟·安德森(ArthurAndersen)最近所做的民意測驗,70%以上的商務人士說他們在自己的公司里進行過集體討論。
許多商務人士把集體討論當做諸如“你會騎自行車嗎”、“你知道如何系鞋帶嗎”這樣的一個問卷調(diào)查或研討,忽視了集體討論作為一種技巧、一種藝術(shù)的可能性。就此而言,集體討論更像是彈鋼琴而不是系鞋帶。你總是在學習,并且會不斷完善。你會成為一個集體討論鑒賞家。你可以把大公司以及政府的首腦們都集中起來,向他們尋求幫助(別笑,我曾經(jīng)親眼見過這種情況)。
因此,如果你說你已經(jīng)在你的公司里做集體討論了,那很好,你走對路了。但我相信,你可以通過更完善的集體討論,獲得更多的價值,創(chuàng)造更多的能量,培養(yǎng)更多的發(fā)明。至少,你可以更經(jīng)常地舉行集體討論,把它融入你的公司里的文化氛圍。還是在阿瑟·安德森所做的同一個民意測驗中,76%的人說他們舉行集體討論的頻率還不到一個月一次。不到一個月一次!我自認為是個影迷,通常一年要到電影院看30~40場電影(通過電視觀看電影的數(shù)量和這個一樣多),但如果我偶爾一個月還沒看一次電影,那我不得不說自己還是個初級影迷。如果你想達到應有的效果,你必須每個月不止一次地鍛煉你集體討論的能力。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要一些小吃(比如巧克力蛋糕),讓大家坐到一起,討論當前困擾你的某個問題的一些可能的解決途徑。
集體討論在IDEO幾乎成了一種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的“宗教活動”。雖然集體討論本身常常很有趣,但作為一種工具 一種技巧,它是被嚴肅對待的。在一家沒有太多規(guī)則的公司里,我們對集體討論的要素以及應當如何組織集體討論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首先,集體討論不是一場例會。它不要求你對什么做筆記。你不需要依任何順序發(fā)言。它不需要花費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按照我們的經(jīng)驗,60分鐘似乎是最合適的長度,雖然偶爾也會有一次持續(xù)到一個半小時。超過這個長度,是集體討論所需要的生理和心理能力所難以承受的。集體討論不是老板為了急需獲得的創(chuàng)意而對大家進行的民意調(diào)查,它們也不應當像是工作。還有,集體討論的地點絕對不應當是要花費成千上萬美元的迷人的休閑場所。
集體討論是IDEO文化中的創(chuàng)意發(fā)動機。對于各個小組來說,在某個計劃的早期獲得“撥開云霧見青天”的創(chuàng)意或解決一個后來突然出現(xiàn)的問題是一種機遇。小組越有創(chuàng)造能力,它的集體討論也越有規(guī)律、越有效果。我們把參與者稱作“自由討論者”,這樣,自由討論對于我們來說聽起來更像一樁激烈的、迷人的事件。一個好的自由討論者的聲音,會以樂觀主義和一種機遇感感染整個團隊,幫助大家度過一項計劃的最黑暗和最有壓力的幾個階段。
那么如何才能聽到自由討論者的聲音呢?絕大多數(shù)人都熟知這些基本要素 諸如不要跑題,促使別人提出見解之類,但如果你想獲得能帶來最有價值成果的自由討論者,那還是要花一些特別的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