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畫講裱裝。在書畫拍賣中,裝裱已經越來越成為投資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同樣一件作品,通過不同裝裱就可能會有不同的價錢。在今年的春拍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對于收藏者來說,在拍場淘寶的時候,不要忽視了裝裱這一要素。
好裝裱抬身價
在今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齊白石在1938年創(chuàng)作的《魚蝦蟹蛙》立軸,估價80萬至12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90.4萬元。據《亭子間藏齊白石書畫》記錄,本拍品原為冊頁,曾經陳之初收藏。陳之初收藏甚豐,有“東南亞最大收藏家”之譽。這幅作品最早出現在2003年上海朵云軒的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為26萬元。到了2005年中國嘉德的拍賣會上,其成交價為88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西泠拍賣圖錄中特別提到了此四頁現裝裱為立軸。一些畫家也往往會利用裝裱來進行“自我增值”,在2005年上海工美的秋拍上,陶冷月在1936年創(chuàng)作的《紅梅圖》,估價5萬至8萬元,成交價為21.45萬元。之所以能夠引起收藏家的熱捧,很重要的原因是此作品為原裝裱,且邊綾采用“冷月”花紋特制綾裱成。
另外一個經典案例是在今年春拍中,陸和九和啟功創(chuàng)作的《山水書法 四屏》(八開),估價18萬至25萬元,成交價為57.12萬元。這件作品曾經是一把成扇,在2000年中貿圣佳的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只有14300元。在2009年的秋拍中,其還是以扇面的形式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估價8萬至10萬元,但沒有成交。沒有想到此次藏家重新將其裝裱之后,一下子令人們眼前一亮,拍出了50多萬元的身價。這無疑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裝裱對于畫作價格的重要性。
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的書畫,是東方藝術之寶。伴隨著書畫的發(fā)展,裝裱工藝也隨之提高。裝裱工藝技術經過歷代相傳,到如今已經是技術純熟、經驗豐富。在書畫中,裝裱更是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冊頁已不完整,索性將其裱成立軸等。往遠一點兒說,明代收藏家汪愛荊曾以百幅宋元團扇裱成一座畫屏,人稱“屏山”。
事實上,有很多資深藏家通過裝裱,將自己的收藏賣出了好價錢。在業(yè)內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某藏家將自己收藏的兩本冊頁全部拆開,并裱成鏡心,一部分拿到拍場,一部分讓于別的藏家。即2002年在北京翰海現身的那部分作品(張大千、齊白石、王雪濤、蔣兆和、啟功、田世光、陳半丁等),全部以高出底價幾倍的價格成交,成為那場拍賣會的一個亮點。
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藍瑛與陳虞胤合繪巨作《講幃桃李圖》,十二屏通景裱成六曲屏風一對,估價230至300萬港元,成交價為684萬港元。這是一件藍瑛的沒骨青綠重彩法重要代表作品,陳虞胤為陳洪綬弟子,暫知其傳世作品一幅《問道圖》,是與陳洪綬合作的,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另一件為陳虞胤1654年寫《洗象圖》,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到了2009年秋拍的時候,《講幃桃李圖》又重新裱成了十二屏的形式出現。
拍場多個心眼
一般年代愈遠的作品,受傷程度愈重,這就需要重新裝裱。重新裝裱必須經過精心揭裱修復,做到修舊如舊,才能恢復古書畫作品的“原貌”,再現原作的藝術風采,有益于欣賞收藏,延長古舊書畫壽命。
值得注意的是,裝裱有時也可能成為造假的“幫兇”。2004年北京的一場秋拍中,齊白石的一幅《云海林屋圖》,估價28萬至35萬元,成交價為46.2萬元。在畫幅下端畫家背題:“此幅之紙有兩層,謹防裱褙之人偷去一層。裱成照光一看,若無這一行字,即偷去矣。白石筆批。”由此可見在裝裱中“揭二層”的辦法,早就為人所用,而引起畫家的警覺。所謂“揭二層”,是利用裝裱之機,把書畫真跡的字心、畫心的表層與命紙揭離,利用墨色滲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
假如一件作品的畫心是舊的,但卻是新裝裱,買家可能心中會產生警惕之心,如果畫心是舊的,裝裱也是舊的,買家可能第一感覺就會趨向于肯定。舊裝裱與新裝裱在工藝上有長有短,甚至后者采用的材質勝于前者,不過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歷史風格,如舊裝裱的軸頭可能采用象牙、黃金或上等木頭等,有的收藏者非常追求這種舊風。
宮廷畫家董邦達、焦秉貞是經常被假冒的對象,但所占比重較少,且裝裱形式上與一般書畫有所不同,外觀極為富麗堂皇,裝裱多以黃色龍紋花綾裱成。立軸也皆以黃綾裝裱,地桿兩端配以紅木、彩瓷、牛角或象牙所制的軸頭,顯得十分精美、考究,全仿宮廷樣式。所造作品工繁,多工筆設色,以絹本為主,也有紙本。因此,有時看到太新和太好的裝裱,反而應該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