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26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及附屬中學看望了師生員工,實地考察了學校教育改革發(fā)展情況。總書記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讓基礎教育戰(zhàn)線深受鼓舞,同時倍感責任重大。如何深刻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落實好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實現新的突破,辦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本報特約請了幾位基礎教育界的人士,暢談學習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及附屬中學講話精神的體會。
堅持育人為本,努力把學校辦得更好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劉彭芝
在深入學習貫徹全教會精神和《教育規(guī)劃綱要》之際,在第26個教師節(jié)前夕,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人大附中考察。總書記深入課堂,走到師生中間,鼓勵孩子們“勤動腦,勤動手”,將來成為國家的高素質人才。總書記對人大附中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殷切地說,希望你們堅持育人為本,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努力把人大附中辦得更好。
總書記親臨人大附中考察,使每一個人大附中人都感到激動幸福,也更感到肩負的責任。作為人大附中的校長,激動幸福之余,我思考更多的是:怎樣把總書記“堅持育人為本,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努力把人大附中辦得更好”的指示落在實處?怎樣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實現新的突破,辦出讓人民更滿意的教育?
人大附中的辦學實踐表明,改革創(chuàng)新是學校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在學校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們依然會遇到辦學體制、考試與升學制度、統一的教育教學模式與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的矛盾。我們應該怎么辦?
只有通過教育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具體地講:
——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礎。按照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規(guī)劃綱要,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個性發(fā)展的教育。
——課程創(chuàng)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人大附中的課程體系要更好地服務于辦學思想與育人目標。我們的整體思路是:保持課程設置的豐富多元和課程體系的合理結構;根據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不斷開發(fā)新的課程;在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開發(fā)的同時,注重學校層面的引領架構。
——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是深化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人大附中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對拔尖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人大附中于今年建立了“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基地”,將形成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和大學、科研院所的銜接問題。我們正在積極爭取各方的支持,力爭實現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從高中到大學的無縫銜接。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關鍵。學校發(fā)展著眼點是學生,著力點是教師,切入點在課堂。在人大附中首先要形成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學校文化;要形成激活每一個細胞的管理制度,激勵教師員工在崗位上建功立業(yè),享受職業(yè)幸福;要努力為每個教師員工的成長搭建平臺,使學校教師隊伍充滿活力,整體提升。
在努力把人大附中辦得更好的同時,我們仍要實現社會責任的最大化。我們一直認為,優(yōu)質學校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本身發(fā)展得有多好,而且還在于它發(fā)揮了多大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我曾對全校教職員工說過:“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蘊含在自己的身體內;大生命則體現在人群和社會中。一所學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蘊含在自己的校園內,大生命則體現在整個的教育事業(yè)中。”我希望,人大附中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能夠為國家分憂,為教育解困,為辦出更多的讓人民滿意的學校,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我們將繼續(xù)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努力把人大附中辦得更好。
任重道遠,時不我待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李希貴
如果從第三次全教會首次提出推進素質教育算起,到今天已經有11個年頭了。但是,素質教育對我們身處教育一線的同志們來說,依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今年教師節(jié)前夕,胡總書記、溫總理分別來到人民大學及附中和河北興隆縣六道河中學。他們在視察的過程中,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激勵,有鞭策,更有期待。作為長期在教育園地晨鐘暮鼓、春種秋收的人們,我們既有自豪,更應該有的是壓力、責任心和使命感。
全面提高教書育人水平,推動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其實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對“質量”和“水平”的誤讀。提高教育質量不等于升學率的攀升,提升教育水平也絕不僅僅是校舍的豪華和設施的一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進一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需要每所學校和教師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回顧北京十一學校走過的路程,令人感慨萬千:正是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沖擊和洗禮下,學校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帶來了學校的跨越式發(fā)展,改革帶來了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改革也帶來了學校創(chuàng)新的文化傳統。
正是在不斷發(fā)現新問題、不斷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素質教育才能得到進一步實施。近年來,我們堅持育人模式的改革。為回應“錢學森之問”,我們開設了“科學實驗班”,實現課程的個性化。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為不同發(fā)展方向的學生開發(fā)不同的課程。班內模塊分組,按照不同發(fā)展方向,組建不同的學習模塊,對接不同升學目標;設立現代書院,采用與班級授課制并列的教育組織形式,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量身設計課程、選擇教師,學生不但可以擺脫現行的學制和評價方式,還可以自己參與設計課程。專業(yè)課則采取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公共課是10人以下的小班教學,以辯論、案例討論、聊天、實際操作等為主要學習方式。為尊重學生的學習潛能,設置了自主研修班,讓一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跑得更快:學生只要在兩門以上學科超越現有的學習程度,就可以申請在該學科課時內進入專門教室,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學科教師適時進行個別指導。
育人模式的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學校的師資格局。除了自有的專職教師外,每年走上十一學校講臺的校外專家學者、各行業(yè)優(yōu)秀人才不下100人。同時,也改變了課堂格局:全校除了已有的200余間教室外,還通過豐富的選修課、職業(yè)考察課程和個性化的選修方式,讓課堂擴展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實踐基地以及社會上的各行各業(yè)。
這些探索和改革,只是全國基礎教育領域推進素質教育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教育要發(fā)展,根本靠改革。改革的征程絕沒有坦途,而是任重道遠。我們在素質教育領域所做的種種探索,也可能面臨艱難和挑戰(zhàn),但繼續(xù)千方百計推進素質教育的信念堅定不移,加快創(chuàng)辦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的追求和腳步永不停歇。我們將按照《教育規(guī)劃綱要》指明的方向,腳踏實地,披荊斬棘,在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中擔當起改革的重任,讓素質教育之花在校園里更加燦爛地開放。
深化具有區(qū)域特色的素質教育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教育局局長
雷福民
教師節(jié)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到人大附中考察學校素質教育工作,并接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總書記對全面提高教書育人水平,推動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殷切希望,極大鼓舞和激勵了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qū)以消除體制性障礙為主要抓手,區(qū)域性、系統性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黨政主導,行政驅動,學校主體,社會合力”的基本做法。最近,我們召開了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全教會講話精神、教育規(guī)劃綱要精神的全區(qū)校長研討會,提出要進一步借國家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東風,找準位置,抓住重點,進一步深化區(qū)域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發(fā)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強區(qū)建設。
在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鼓舞下,我們將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工作主題,把促進公平作為基本取向,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強大動力,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努力基于區(qū)情,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具有武侯特色的素質教育,推動和實現區(qū)域教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
一是決心通過創(chuàng)新“三項機制”,進一步強化推進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武侯區(qū)將結合落實學校辦學標準、學生學業(yè)標準,建立健全學校素質教育的評價、監(jiān)測和公布制度。探索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整合機制,探索家、校、社區(qū)聯系新機制,建立素質教育特色學校的評估機制。推動學校“一校一特色”,引導學校進一步提升內涵。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區(qū)建設40所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學校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學校,形成“個性突出、優(yōu)質均衡、百花齊放”的辦學格局。
二是決心抓好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益。不斷深化高中和義務教育段的課程改革,創(chuàng)造性實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嚴格控制中小學班額,強化電子學籍管理,建立大班額監(jiān)控和通報制度。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方面,100%學校建設校園網、廣播網、電視網和程控電話網。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達到滿覆蓋。
三是決心通過強化“精細管理”,進一步提升學生健康、藝術和科學素養(yǎng)。武侯區(qū)將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保證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全區(qū)開展“未來之星”10萬學生素質大比武活動,開展“四個一、六個小”活動,即學生堅持每年讀一本科普讀物、聽一場科普報告、看一部科普影視、參觀一次科普展覽,學校每年開展小發(fā)明、小論文、小制作、小實驗、小養(yǎng)殖、小種植等科技實踐活動。通過開展青少年創(chuàng)意大賽、鼓勵每個學生掌握一項藝術技能、發(fā)展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和免費體檢制度、開展膳食營養(yǎng)教育、建立區(qū)心理健康維護中心,完善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室建設等措施,切實保障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是堅持人才強教,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yè)化水平,進一步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高水平校長隊伍。堅持開展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和提高培訓,開展百名校長大練兵活動,培養(yǎng)5、10、20名全國、全省、全市知名校長。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按全區(qū)中小學教師總數的0.5%、2%、20%、30%、50%的比例,建設全國、省、市、區(qū)、校五級骨干教師梯隊,形成各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
真心實意地踐行素質教育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唐江澎
近期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在多次講話和視察中,一再強調“推進素質教育”。我想,這一方面是基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長遠思慮,另一方面,也是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這一現實的深切關注。
實際上,倡導“素質教育”已經二十多年了。更多的時候,我們將其視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一種價值取向,或者是對“應試教育”流弊的行為撥正。但現在,總書記的講話給了我們一種新的認識高度與戰(zhàn)略視角。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進一步認識:素質教育事關國力強弱、民族命運和每一個孩子的未來,“是國計,也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
為什么“素質教育”至今“推進困難”?如果說,過去是因為沒有深刻的思考與清醒的認識,歷史還可以原諒的話,那么,今天我們這一代教育人又該怎樣面對歷史的詰問?我的觀點是,實施素質教育是常識,常識背后的要求是我們對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遵從;開展素質教育是良心,良心之上的使命是我們對國家責任的擔當。實施素質教育,為之,難者亦易;不為,易者亦難。
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只有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從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礎,學習才有動力,前進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而樹立“崇高理想”與“遠大志向”,就需要我們培養(yǎng)學生天下擔當的家國情懷,需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我校組織全校師生舉行“燭光祭奠”儀式。高考在即,有一種意見認為高三學生不宜參加。但許多老師堅持認為,不讓高三學生參加,就等于是用具體的事實告訴孩子:在任何國家災難、人類災難面前,個人的功利需求高于一切。德育就是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甚至是在利益的選擇中,讓學生感受體驗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與處事底線。在我們學校,每一個孩子必須完成在老人頤養(yǎng)院做義工的時數,才能修滿社區(qū)服務的學分,也才能拿到畢業(yè)證書。
由于積習的牽拉、功利主義的影響,有時我們常常把結果看得比過程更為重要,這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又一誤區(qū)。這次,人大附中給總書記展示的學生動手設計的作品中,自有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項目,但也有些人人可為的作品,總書記都給予了夸獎、贊許和祝愿。我想,總書記關心的不是這些作品本身,而是關注這種教育活動的價值。現在的問題,正如總書記指出的弊端,“只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的能力,而對動手動腦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多有忽視,或者總希望學生一下子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個奇跡來。實際上,動手能力就是在動手之中培養(yǎng)的,而且是在極為平常的活動中培養(yǎng)出來的。人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第三個小板凳的故事,也許不了解制作小板凳之類的手工課是許多國家的必修課。中國要走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需要一大批能動手,能把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意制作出來的技術人才。但前提是,有數以億計的孩子在學校里動手制作小板凳,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廈門一所科技中學的校長,發(fā)下宏愿“讓孩子們在校園里造飛機”,但他的思路卻是讓全體孩子參與科技制作活動。我以為,這是一位卓越校長的偉大選擇。
孟子有言:“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借以來描述素質教育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是萬物生長的蓬勃景象。只要我們今天去做,真心實意地去做。
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中國人民大學附中語文特級教師
于樹泉
9月9日下午三時許,我有幸在學校藝術館當面聆聽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教誨。總書記那“堅持育人為本”的期待和囑托,語重心長,讓人深感肩負之重,責任之大。
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落實總書記“育人為本”的指示,就是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更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實踐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身為語文老師,我總是提醒自己,要利用語文學科直指心靈的特點,把語文的學科教學和育人工作有機地融合起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稚嫩的心靈需要教師的呵護。簡單的人生閱歷容易讓學生把一切理想化,生活中稍不如意就會令他們痛苦不堪。面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每個教師真正堅持育人為本,關心每個孩子,幫助每個孩子。比如,我有個學生高考中因一分之差無緣一所名校,情緒特別低落,我就寫了一首小詩,用小松不畏風雨的精神激勵她:“一番疏雨一番新,枝戲清風葉伴云。青崖斜倚披曉月,翠峰佇立燦北辰。掣電驚雷無悔意,櫛風沐雨有精神。豈止蒼虬銅鐵色,一般筋骨一般魂。”這個學生讀了之后很感動,告訴我說:見到小詩,反復回味,“謝謝老師的鼓勵,我會朝著小松的境界努力的。”
學生心理問題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常會碰到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抗挫能力弱。我的一個學生得了考試焦慮癥,高考前二十多天,連續(xù)六晝夜不能合眼。家長給他吃強鎮(zhèn)靜藥也無濟于事,精神接近崩潰的邊緣。我找了個機會帶他去散步,沿著昆玉河,邊走邊聊。我們談海葵的舒展,茉莉的芳香,小鳥的啁啾,浪花的歡歌……兩個多小時,散步十幾里地。和諧的教育情境,恰當的教育時機,巧妙的教育方式,誠摯的情感投入,奇跡般地卸掉了他全身的緊張。當天夜里,六晝夜沒合眼的他睡著了,一口氣睡了18小時。半個月后充滿自信地走進高考考場,順利考出了好成績。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艱難攀登的過程。在孩子行進艱難的時候,老師的助推之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善意地以欣賞教育和激勵教育為助推之力,使銹鎖落地,心窗敞開,讓心靈灑滿陽光。
作為語文老師,我偶爾用詩歌的形式為孩子的成長進步喝彩。我用“平凡之中寓不凡”給抱負遠大者以激勵,用“揚帆張錦向天涯”給名字言志者點睛,用“史家絕唱有真?zhèn)鳌苯o《史記》愛好者鼓勁,用“源于胸中有風雷”為寫出范文者擂鼓,用“天地造化有奇葩”為癡迷《紅樓》者感嘆,用“妙哉心之官曰思”為文理俱佳者叫好,用“神清骨秀秋水深,展眼凝眸俱可人”為筆走龍蛇者拍案稱奇。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慷慨地表達對我對同學的夸贊欣賞。每一首小詩都似一汪清泉自心底流出,汩汩地講述著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一個甚至一串妙趣橫生的故事。
體會總書記“育人為本”的期望,我深深感到,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滋養(yǎng)、價值引領和精神鍛造的重要。我將竭盡全力,讓自己從“知識之師”躍遷到“文化之師”、“精神之師”乃至“心靈之師”的高度,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力爭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素質教育圓了一個理科生的文學夢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閻延文
今年9月9日,在第26個教師節(jié)前夕,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我的母校人大附中。總書記親切地說:這些年來,人大附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開展素質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畢業(yè)生……看著電視新聞,我心中涌起春水般溫暖的感動。多少年來,人大附中是我生命的根。母校給予我的不僅是知識和才華,更是海納百川的胸襟、誠實奮斗的準則、造福社會的責任和百折不撓的氣勢。在我心中,人大附中已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氣場,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1985年,我經“幼苗杯”數學競賽,成為人大附中首屆超常教育實驗班的學生。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我當年的班主任、今天的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老師,就開始了推行素質教育的艱難跋涉。
25年過去了,有記者曾經問我:為什么數學競賽發(fā)軔的超常班,卻走出了一名作家?
我說,這正是人大附中的素質教育,圓了我的文學之夢。1985年,我開始陸續(xù)發(fā)表文學作品。記得高一時,同學們正在備戰(zhàn)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我卻報名參加征文。忐忑不安的我竟得到劉老師的特許,放假看了12集電視片。我沒有辜負這個寶貴的特許,15歲寫作的這篇電視評論,獲得了北京市一等獎,也成為我影視評論的初航。
我在人大附中四年完成中學學業(yè),1989年從理科班被保送到北師大中文系。我的兩個母校——人大附中和北師大,用超前的教育理念,托舉起我稚嫩的文學夢想。大學期間,我曾獲得啟功先生設立的首屆勵耘獎學金一等獎,1993年以全優(yōu)成績保送研究生,兩年后提前攻博,1997年我25歲時,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學博士。
素質教育使我懂得:事業(yè)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畢生的信仰。“人生為一大事來”。畢業(yè)時,我婉謝了北師大領導希望我留校的好意,選擇了女作家很難承擔的命運——用10年青春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臺灣三部曲”。當我在紐約曼哈頓,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三次召開新書發(fā)布會的中國女作家,得到夏志清、趙浩生等著名漢學家的贊譽時;當我把《青史青山》贈給連戰(zhàn)先生并接受他的贈書,成為大陸唯一的受贈作家時,我知道,這只是實踐文學信仰的開始。
素質教育使我面對挫折,永不言敗。10年孤立無援的創(chuàng)作,我仿佛行走在文學的邊疆。在商品經濟時代不媚俗、不降低文學品格,會遭遇意想不到的責難。我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正得益于母校的精神滋養(yǎng)。
素質教育使我懂得,立身社會不僅要完善自我,更要有所擔當。求學期間,我曾任校研究生會副主席,熱心投身社會服務;走上文學之路,我不敢忘卻作家的責任,堅持關注社會,用筆表達大眾心聲,用文字向中國文化致敬。
今天,胡總書記的關懷,使我這個昔日人大附中的學生,仿佛又回到了母校煦暖的懷抱,心頭激蕩起感恩與祝福。古人說:“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今后,我只能用拼搏和奉獻來回報母校,用奮斗實踐母校的教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