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轉折點——新現實表現繪畫展》
策展人:江銘
開幕時間:2008年11月15日下午三點
展覽時間:2008年11月15日——2008年12月15日
展覽地點:北京成樂軒(朝陽區(qū)酒仙橋駝房營南里甲6號東風藝術區(qū))
電話:(8610)84707688
Email:clxuan.2008@163.com
參展藝術家(按照姓氏筆劃排序):烏日金、李青、張學海、張建俊、趙志剛、趙曉佳、郎小杞、楊少斌、殷陽、唐建英、崔國泰
新價值之發(fā)明者
——對黑白現實主義思潮的繼續(xù)研究
江銘/文
這次展覽的名稱我確定為《轉折點——新現實表現繪畫展》,是繼我2006年8月12日在北京皇城藝術館策劃《黑白——新趨向展》、2007年3月25日在北京大山子環(huán)鐵將府藝術區(qū)策劃《黑白立場展》、2007年7月24日在環(huán)鐵時代美術館策劃《黑白現實主義文獻展》之后關于黑白新思潮問題繼續(xù)研究的一次策展活動!
這次展覽與《黑白現實主義文獻展》的綜合展出形式不同,我這次展出主要側重在繪畫上,而且選擇的藝術家的作品側重點有幾個方面:一、題材選擇貼近現實主義;二、繪畫語言以及觀念是表現主義的傾向,色彩感覺與現今流行的玩世風格、后波普風格在流行色彩學方面有明顯的區(qū)分。三、畫面感覺上注重對今日社會現實的精神與內在的表現。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歷史脈絡的演變一路以這樣的線索發(fā)生:從1976-1983年傷痕時期開始解凍,經過85現代主義啟蒙、89現代藝術大展、玩世寫實主義思潮、后波普浪潮——消費主義新階段成熟、現階段黑白現實主義問題開始暴露。
這次策劃的新現實表現主義繪畫展是中國黑白現實主義時期的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這個現象在藝術的表達上即是對于90年代發(fā)生在中國本土的玩世現象以及隨后的后波普現象在繪畫方面的反動。玩世現象在中國的藝術形態(tài)上形成了某種特征鮮明的風格以及視覺感受。后波普現象在視覺表達上與玩世在藝術樣式和風格上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在文化針對點上有所差異,玩世時期的針對點主要在于意識形態(tài)一元論方面,后波普的針對點則是由單純的一元論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向意識形態(tài)與城市消費主義二元并存問題的轉移。玩世現實主義的文化使命在1995年左右基本成熟而且已經完結,因為玩世現實美術的出現是89之后中國出現的意識形態(tài)曖昧時期的一種美術現象,所以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明確了市場經濟的道路,中國人的身份問題即確定了。但是身份確定之后的中國現實并沒有解決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而是走了一條摸著石頭過河—— 腳踩兩只船的道路。在政治上仍然是打左旗,在經濟運行上則是向右轉。于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后波普現象的出現即是針對這樣一種現實,在文化針對點上即針對意識形態(tài)問題,又針對消費文化問題。因為在那個時期城市商業(yè)文化開始興起。只是由于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的早期,一些先富起來的人暴露出某些夸張的消費欲望,所以在那個時期有批評家提出了“艷俗”的概念。但是實際上是對于這種中國特色的“后波普”現象的一種誤讀,有關“后波普”問題請參考我在《后波普浪潮——對中國特殊消費主義的現象學》一書中的詳細論述,在此不贅述!
后波普現象的文化針對點是中國城市的消費現實問題。而中國大中城市的財富積累是建立在中國廉價勞動力市場以及對底層資源的瘋狂掠奪的畸形發(fā)展模式基礎上的。特別是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之后,由于近20年超常規(guī)的畸形發(fā)展,使得中國的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社會各個領域暴露出尖銳的現實問題。學術界出現了反思的跡象,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所帶來的影響也促使中國對現實問題的關注。2003年非典的發(fā)生更是使得這種反思成為緊迫的現實需求,在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我們也看到這種需求的緊迫性。其表現就是不斷由上層建筑的頂層提出新的道德原則與呼吁:從“三個代表”到“建立和諧社會”,甚至提出了“八榮八恥”的口號,其實這些都是時代呼吁新的價值觀和建立新體系的需求。而這些突顯出來的現實問題從貧富差距問題、失業(yè)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三農問題、生態(tài)問題、道德標準問題、人民生命安全保證問題、城市化問題、民族矛盾問題等各個方面均有所表現。譬如近年來在中國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1998年上海甲肝爆發(fā);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2002年南京湯山中毒事件;2002年河北白溝苯中毒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fā);2003年孫志剛收容遣送致死案;2004年安徽阜陽“毒奶粉”事件;2004年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安徽池州萬人群體性事件;2005年黑龍江省“11?27”煤礦爆炸事故;2006年廣東汕尾警民沖突事件;2007年山西黑磚窯案;2007年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2008年3?14西藏拉薩打砸搶燒事件;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天水替考案;2008年湖北省天門市人魏文華被城管毆打致死案;2008年上海楊佳襲警案;2008年,貴州省甕安縣群體性事件;2008年,云南省孟連縣膠農聚集和沖突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山西襄汾潰壩事故等等,不一而足。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20多年的改革,使得許多曾經被回避的問題演變成為急迫的問題。矛盾日益公開化。特別是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的大量增加,說明社會的矛盾日益尖銳,中國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如何加速發(fā)展的問題,而是日益尖銳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和社會發(fā)展模式如何轉變的問題了。
其實所有的問題最終都將釀成一種社會宣泄形式:即群眾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如今的中國,經濟問題日益政治化,其實我們今天用“群體性事件”來替代“社會運動”是試圖將這些事件的政治性內涵弱化。但是,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就是群眾的“社會運動”。而群眾性的“社會運動”正是當代中國社會不可忽視的重大政治問題。既然是政治問題,那么我們看似個別的事件或者經濟問題,其本質上是群眾在謀求某種通過正常程序途徑無法謀求的政治權益問題。有關調查顯示,中國近10年重大的“群體性事件”增長了6倍。這正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內部的經濟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和社會利益矛盾等方面的集中突現。表面上看,釀成“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集中在勞資關系、農村征地、城市拆遷、企業(yè)改制重組、移民安置補償等問題,但是,深層次原因是對政府腐敗、官僚作風的民憤,它反映出了社會對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不信任。當下現實真實的狀況顯示著,中國已經進入了工人、農民這兩大弱勢群體(原來社會的主人翁)維權抗爭的社會沖突多發(fā)期。
中國文化關注點的轉移正是這一深刻的社會背景的變化導致的必然。我提出的“黑白現實主義”時期的到來正是基于這樣一種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政治現實。我所說的“黑白現實”的概念,不是一種色彩學上的藝術語言形式的概念,而是在表達一種立場,這種立場就是對于當下殘酷現實的明確態(tài)度與立場。在文化訴求上,既是明確的對當代主流藝術思潮的反動。在形式上也有著清晰的思路,就是對玩世以來的以鮮艷色彩為代表的藝術樣式的反叛,在文化針對點上也由針對意識形態(tài)問題、城市消費文化問題向著更契合中國現實的本土民生問題的各個方面轉化。
對已經形成的價值體系的反叛,正是新歷史轉折的開端。雖然,由于商業(yè)的利益關系,舊有的價值系統及其表現作品由于利害關系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面還將占據主流。但是由于核心文化針對點的轉移,新的價值系統已經出現,那么舊有的價值體系勢必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們的審美疲勞也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境地。新的藝術思潮的到來已經不可阻擋。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上,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實際上,自我2006年至2008年策劃的一系列有關“黑白現實主義”展覽的時候,就已經明確地得以確認了。
這種新的思潮與動向在藝術的表現上,就是出現了與90年代流行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的藝術樣式與風格。一些藝術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開始自覺地遠離玩世風格、后波普風格的影響。從架上繪畫來看,這些藝術家開始在色彩感覺上回到一種淳樸的狀況,我們看到一些關注現實傾向的表現主義作品出現了。這些作品在畫面上,再也見不到玩世那種曖昧的主題、后波普作品中的被消費化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大紅大綠的色彩、夸張的表情,相反,這些作品大多都顯得沉悶、黑暗、憂郁、焦慮。就像我這次選擇的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在語言上,這些藝術家也逐漸放棄了完全寫實主義的手法,轉向表現主義或者半寫實半表現風格。他們這樣做的意圖與目的基本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藝術風格與樣式上與玩世寫實主義和后波普現象拉開距離;二是通過這樣的一種做法,表明一種態(tài)度,即文化立場上與此前的思潮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價值系統。
凡是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的階段都在形態(tài)上具有與前一階段明顯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立場。
這正是我對這一種現象一再進行研究與推動的內在動機。很多的畫廊或者美術館在不斷地做各種展覽,我們不能夠說那些作品和展覽沒有意義。但是在更長的歷史視野上,那些雖然具有很高商業(yè)回報的展覽也能夠產生一些影響,但是絕對不會對歷史的轉折產生影響。因為他們仍然在已經被商業(yè)接受的審美限度里面。在一個普遍性習慣的審美認知之中。
人們之所以對新藝術產生需要,就是由于新藝術對于我們人類審美的認知能夠不斷跨越。康定斯基說:“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兒,同時也是孕育我們情感的母親”。我們之所以對一件藝術作品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于這件作品所釋放的氣息與時代的氣息吻合了。它承載了我們對于此時代的真實感受。而我們對于一件藝術作品之所以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反感,其實關鍵的原因也在于那些作品所散發(fā)出來的內在氣息已經遠離了我們對于時代的真實感受。這就是時代轉折的內在原因。
今日的中國現實越來越嚴峻,人們在所謂的普遍富裕之后,內心的安全感卻日益喪失了。在經過了多年物質主義的統治之后,人們發(fā)現單純的物質增長并不能夠解決我們內心的焦慮與靈魂的不安。人類對于精神世界的需要遠遠大于對物質的需求。
特別是進入2008年之后,整個世界的變化更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不信任、悲觀,甚至恐慌。美國次貸危機繼而導致信貸危機的到來,人們對中國奧運的失望,整個世界房地產業(yè)末日的降來,歐洲經濟的下滑,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爆發(fā),危機才剛剛開始,甚至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用“百年一遇”來形容這場不知將給世界帶來什么后果的危機。這不禁讓人想起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對世界經濟政治的影響,即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可怕前景。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只有那些能夠準確反映人們內心以及精神不安的藝術作品才能夠真實把握這個時期人們真實的狀態(tài)。就像凡高在19世紀的創(chuàng)作對當時人們內心焦慮的表現一樣。這些藝術作品通過表現性的語言,黑暗陰郁的色調,變形的或者是極端的手法來表達這個時期人們對世界的悲觀態(tài)度、批判現實的立場。這次展覽所有參觀的觀眾將感受到在其他展覽上完全不同的氣息。這種氣息正是新時代的開端,但是即將到來的這個新的時期,或者我們可以用未來十年作為預期,那么這個新的時期再也不是欣欣向榮、繁華燦爛的時期了,而是灰暗、悲觀、低迷、焦慮、困惑、精神病狀態(tài)的一個新階段。在這樣的一個時期,新的現實也必然要有一個適應它的新的文化藝術的表征。
尼采說:“世界圍著新價值之發(fā)明者而旋轉:——它無形地旋轉著。群眾與榮譽卻圍著優(yōu)伶而旋轉:世界如是進行著” 。(引自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