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決定于2013年12月11日,展開一項屬于中國當代藝術地標性的展覽,而且以水墨為名時,忽然間,中國的當代藝術圈丟進了一顆名為〝水墨〞的大石頭,并造成了不停向外擴大的漣漪。
西方人用什么學術論述看待當代水墨,用什么樣的方式展覽水墨?用材料的差異,用繪畫的內容?用觀念?用創(chuàng)新?用傳承?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此次名為〝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xiàn)在(Ink Art: Past as Present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展覽,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圈引發(fā)許多討論,著名的批評家和策展人賈方舟說:〝從大都會這個水墨展的策展意向以及對四個部分的描述不難看出,水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和象征,其當代呈現(xiàn)的方式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由筆和墨的種種規(guī)范和技巧完成的傳統(tǒng)樣式。其創(chuàng)作主體也不是國內通常認為的“國畫家”或“水墨畫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理解和價值取向不在其技法意義上的推進和變革,而在如何將其轉換為一種當代方式。而這種大幅度的轉換,又主要不是發(fā)生在國內的水墨畫界。他們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已經遠遠越出了畫種的界限〞。
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新聞稿,可以略窺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國的藝術核心:水墨。
以下是從大都會博物館發(fā)布的新聞稿翻譯內容(王辛)
http://www.metmuseum.org/about-the-museum/press-room/exhibitions/2013/ink-art
這個名曰《水墨》的展覽的策展人是Maxwell K. Hearn。展覽遴選出過去30年中活躍于中國以及海外的3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70件作品。這些作品將透過4個專題呈現(xiàn):“文字”、“新風景”、“抽象”、以及“畫筆外的藝術”。展覽將于12月11日開幕,2014年4月5日結束。地點在大都會的中國書畫展廳,媒體預展在12月9日上午。
展出的70件作品,與我們理解的“水墨”有很大差異,它們是以各種形式體現(xiàn)的作品——繪畫、書法、攝影、版畫、視頻、裝置和雕塑。在這個以《水墨》命名的展覽中展示了中國古老的文化模式如何通過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多變的方式來重新解讀過去,從而探索文化的創(chuàng)新。盡管所有的藝術家們通過他們新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其初始的意圖,參觀者仍可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識別出其主題、審美、或者技藝——這些運用意義深遠地連接著中國藝術的過去。
展覽的四個專題,包括像徐冰的《天書》這樣的亮點(中國,1988年)一個裝置將布置滿整個展廳空間;還有張洹的《家譜》,一組生動的圖文并茂的表演。他的面部特征和他的身份被這些直接寫在臉上的文字所模糊;此外,《中國地圖》(2006年)是由拆除的清代寺廟中搶救出的木頭搭建的。
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席(Maxwell K. Hearn, Douglas Dillon)說:這個里程碑式的展覽的獨特之處在于,在一個館藏豐富的藝術博物館中應包括非西方文化的當代藝術。水墨藝術并不是由大都會博物館當代藝術部門策劃,而是由亞洲藝術部的成員們策劃,這些作品將陳列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展廳。這些有特點的作品可以讓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藝術家們是如何延續(x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這些作品也可以從全球藝術的角度被大家所欣賞。策展的論證是,檢驗研究他們通過鏡頭中的中國歷史藝術范例,展現(xiàn)可能被忽視的文化意義。最終,這種觀點有助于理解這些作品豐富意涵。
大都會網站上發(fā)布的展訊還對四個部分做了以下描述:
第一部分:文字
文字是中國的最高形式的藝術表現(xiàn)以及最基本的溝通方式。對于其語義內容和審美價值,文字表達了個人的以及公眾的思想。固有權力世界的媒介,書法在中國是一個豐富的藝術寶藏。這個展覽將展出徐冰(1955年生),谷文達(1955年生),邱志杰(1969年生)和張洹(1965年生)早期的關鍵作品。所有這些人都找到了一種方法去顛覆語言的語義和審美的功能。
第二部分:新風景
一千多年以來,景觀意象一直被用來傳達包括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今天,當中國正在被現(xiàn)代化改造,藝術家繼續(xù)挖掘具有象征意義的景觀意象,用來呈現(xiàn)中國正在改變的面貌以及探索個人的“心靈景觀”。大量的繪畫、照片、視頻和電影在本部分中強調著不同的方面,當代藝術家的靈感來自于早期的作品和主題。展覽包括任戩(1955年生),劉丹(1953年生)和楊泳梁(1980年生)的作品。他們所有的人用他們的新成像再次復興了不朽的畫卷。本部分還將通過史國瑞(1964年生)和邢丹文(1967年生)的作品客觀鮮明地展示出中國日益擴張的城市景觀;方力鈞(1963年生)、楊福東(1971年生)和邱黯雄(1972年生)他們的版畫、電影或者視頻作品,試圖探索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斷裂。
第三部分:抽象
中國書法的核心是意象,筆墨一直被公認為是藝術家手法的標志,另外還承擔著一個描述性的語義角色,無論書法還是繪畫都具有抽象表現(xiàn)的潛在價值。得益于這樣一個在繪畫和寫作中不斷開拓抽象和象征特質的傳統(tǒng),當代中國藝術家可以有選擇的采用西方概念的抽象藝術來增強和擴大他們的表達目標。受過傳統(tǒng)訓練的書法家王冬齡(1945年生)的作品包含在這個部分中,舉例說明這些藝術家用他們的傳統(tǒng)技法去創(chuàng)造一個大規(guī)模的抽象境界來強調書法的動態(tài)特質,同時摒棄了傳統(tǒng)書法強調語義的傳統(tǒng)。另外的例子是張羽(1959年生)的靈光系列,用圓形或直線的形式喚起宇宙事件——從氣體元素爆炸的恒星或者行星瞬間的美麗和駭人。
第四部分:畫筆外的藝術
展覽的最后一個部分的作品既不符合上述三個主題類別,也不源于傳統(tǒng)水墨的特性。這一部分的亮點是兩個表演。一個是相關碎片:蔡國強(1957年生)的專輯,展望了他的“為外星人做的計劃第10號:延長中國萬里長城一萬米”。這個作品由三個頻道的真實事件的視頻共同呈現(xiàn)。另外一個是黃永砯(1954年生)的從1985年到2001年完成的拼接的43英尺長的手卷。其他作品包括張健君(1955年生)和展望(1962年生)用樹脂和不銹鋼制作的“假山石”。還有王晉(1962年生)用聚氯乙烯制作的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