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以91歲高齡在北京仙逝,馬上就有收藏圈的人要在電話里和我“探討”今年秋拍吳先生的畫作會不會飚漲,盡管如此唐突顯得有點功利,不過我仍能理解收藏人士的舉動:現(xiàn)在動輒要花幾百萬才能競爭到吳氏作品,不能不慎重對待。
從藝術市場的走勢來看,過去三年吳氏作品的整體價格已經(jīng)漲到很高的價位——油畫每平尺超過200萬,彩墨畫每平尺超過50萬——再次集體飚漲的機會并不大,當然,如果有人出手吳氏的重要作品還是會拍出高價的。
相比預測未來,我更愿意回顧吳冠中作品被收藏的歷史,從中可以觀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隨著經(jīng)濟大勢演變的秘奧。
1980年代初吳冠中就像很多畫家一樣通過榮寶齋這樣的國有畫店出售作品,價格也就幾百塊而已。那時,除了文化圈、政界個別人,中國內(nèi)地基本還無人了解“收藏”為何意。當時中國也沒有“富豪”這個階層,之后國門漸開,有十多年藝術市場經(jīng)驗的少數(shù)港臺和新加坡畫廊主、藏家開始進入內(nèi)地買進作品,然后再轉手賣給本地藏家。吳冠中就是較早為海外藝術市場重視的藝術家,并接連吸引了實力雄厚的投資型藏家關注他的作品——他的畫在當時獨樹一幟,且?guī)熡呀杂忻⒂蟹▏魧W背景,方便進行學術定位。
第一波收藏吳冠中作品的人主要是新加坡和港臺人士,從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后期,香港畫廊萬玉堂、一畫廊以及新加坡斯民藝苑先后積極在新加坡及港臺地區(qū)推廣吳氏作品,而最大買家則是在新加坡活躍的華商郭瑞騰,他陸續(xù)收藏了上百件作品。上述幾家畫廊和郭瑞騰也是在拍賣場上推高吳氏作品價格的主力。198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就出現(xiàn)了吳冠中作品,以萬元左右的價格成交,到1989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他的《高昌遺址》已飚漲到187萬元,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價,可見背后各方投資客已經(jīng)發(fā)力操作。
第二波則是從1997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這時候中國內(nèi)地個別藏家開始購藏吳冠中,如萬達集團老板王健林和經(jīng)紀人郭慶祥合作的玥寶齋就是最著名的吳冠中藏家,他們從1997年起陸續(xù)買入近百張吳氏作品。不過這一時期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的華人買家仍然非常活躍,他們?nèi)允窃S多高價作品的買賣者。
第三波是2004年以后。隨著中國內(nèi)地藝術市場的爆炸式增長,吳冠中作品價格進一步飚漲,如油畫《長江萬里圖》2006年拍賣的成交價高達3795萬元,今年春拍再次被翰海推出時拍得5712萬元,創(chuàng)下吳冠中作品最高價。這時候中國已經(jīng)是“金磚四國”里最金光耀眼的,眾多富豪正卷入收藏熱之中,海外藏家紛紛轉手把吳冠中作品賣給內(nèi)地藏家,如北京的卷石軒美術館就陸續(xù)購藏吳氏作品四五十件。不過,如今吳冠中作品價格高昂,恐怕已經(jīng)無人能再購置上百件之多了。
這三十年歷史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因為體制造成的20年的“時間差”:新加坡、香港、臺灣比中國內(nèi)地先富裕20年,藝術市場先啟動近20年,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主導華人藝術品市場。而21世紀以來中國新富階層崛起、藝術收藏市場大爆發(fā)以后,新、港、臺的部分藏家逐漸將藏品賣回內(nèi)地,獲利豐厚。但所謂華人收藏界也有共同點,就是藏家多數(shù)關注作品投資價值,甚至直接參與短線炒作,身份更靠近投資客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收藏家。
不過,藝術市場的存在對畫家來說始終是好事。1950年至1970年代末飽受限制的吳冠中在八九十年代得到新港臺藏家和社會各界的認同,率先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這也是他敢于批判諸如畫院、美協(xié)這類僵化體制的一大支點。吳先生晚年除了向中國內(nèi)地博物館捐贈作品,也先后向香港、新加坡的博物館捐出作品,正體現(xiàn)出他回饋這份情誼的君子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