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徐子淇
中國人對宇宙的想象,總和一種宏偉史詩的浪漫聯(lián)系到一起。在攝影,在圖像,在千百遍文字的勾勒和猜想之中,人類的命運和宇宙息息相關,無論那些遙遠星系是如何與我們天各一方,經(jīng)過數(shù)十億年旅行到達地球的光線,終究把我們牽引到一起,于是一次又一次抬頭,一次又一次極目遠眺,在無涯的時間里一次又一次相遇。
舷窗外的地球脈絡 圖源:中國載人航天官方微博@載人航天小喇叭
今年春節(jié)檔電影《流浪地球2》將中國科幻推上了新的高峰,比之西方特色的太空歌劇,“小破球2”顯然蘊含了獨有的中式浪漫和東方哲學觀,面臨絕境的自愿出列,廢墟之中的上海月都,飛落在太空電梯里的玫瑰花瓣;當歷史迎面沖來時,人類揮舞著以心臟染色的斗篷——面對宇宙深邃的凝視,必須以同等厚重的責任回敬之。
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 圖源:《流浪地球》官方微博@電影流浪地球
同時,“球2”中山崩海裂的震撼特效和精致飽和的畫面設計也引發(fā)了一大波對于影片取景地的討論。《流浪地球2》中實景拍攝并不多,其中2065年的部分未來場景拍攝于青島西海美術館。片中聯(lián)合政府北極點辦公大樓取景于西海美術館的三號展廳連廊和四號展廳;標注“移山計劃”“流浪地球計劃”年表大事記的長長幕墻“改編”于美術館檢票處;馬兆、圖恒宇的數(shù)字生命研究室也選擇在美術館空地一角造景;據(jù)西海美術館工作人員透露,郭帆導演參觀過美術館洗手間的拉絲不銹鋼墻面后,一定要在這里加一場戲,至于加在哪里,大概就需要觀眾親臨西海美術館一探細節(jié)究竟了。
電影《流浪地球2》劇照 圖源:《流浪地球》官方微博@電影流浪地球
青島西海美術館有何魅力以作為《流浪地球2》中諸多重要場景和戲份的選址?開館于2021年的青島西海美術館,由法國著名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是國內(nèi)唯一上榜的“2022全球必去美術館”。漫步在美術館內(nèi),游走于意料之外的空間,光與影的交錯讓這座美術館更具神秘感,精巧的光線運用和青島西海岸特有的展陳條件,最大程度地滿足經(jīng)典及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要求,并釋放策展人和藝術家們的智慧與靈感。直線條的巨幅白色墻面和玻璃管柱中迎風搖曳的樹木,使美術館本身成為了一場自然與觀者交互的實驗藝術。
青島西海美術館建筑外觀 圖源:青島西海美術館官方微博@TAG西海美術館
沿著館外步道走去看海,水天一線,光影與海景輝映,世界的時間仿佛都安靜從容下來。館內(nèi)展有長寬不同的精巧窗口,多元化的角度設計將遠處海邊景象構(gòu)成靈氣彌滿的藝術畫境,光線折返間,美術館與藍天、大海、植物互相交融,流云、夕陽以新的角度被折射復刻。人類注視自然,自然也回望人類,一呼一吸間,沉入風物之美,身體與海風、潮騷、空水氤氳連接起來,獲得喧囂生活中的一方寧靜。
青島西海美術館海岸風光 圖源:青島西海美術館官方微博@TAG西海美術館
郭帆導演在談及青島西海美術館時說到,“建筑本身是可以跨越年代的,即使我們今天看100年前的建筑,我們依然覺得那是一些非常好的藝術品。西海美術館的整體設計的簡潔,光影結(jié)合的建筑風格、新材料的使用,大量超規(guī)的建筑群落,都是精彩的表達。《流浪地球2》里未來的年代,應該也會更加的簡潔,也更符合我們劇情中一些設定。”
聊到西海美術館的建筑巧思,郭帆導演分享了一個小小的甚至不易被察覺的細節(jié):“我第一次到西海美術館的時候,我特別驚訝于這兒的地漏,因為我們很少去關注這種小東西,它的地漏的精度已經(jīng)是毫米級別的,地面磚塊與附近金屬勾邊之間幾乎沒有縫隙,這種一流的精度才能保持整體建筑風格的簡潔的一致性。”
青島西海美術館窗景 圖源:青島西海美術館官方微博@TAG西海美術館
同為大劉科幻IP系列中的鴻篇巨制《三體》,劇版也已于年前開播,并在豆瓣取得8.3的好評分。劇中前三集密集出現(xiàn)的“亞洲防御理事會作戰(zhàn)中心”的取景地,寧波博物館,如今成了熱門網(wǎng)紅地標,大家一面戲稱家門口的博物館插根天線,變成了不明覺厲的作戰(zhàn)中心,一面紛紛模仿劇中人物的走位姿勢在館外打卡留念。
寧波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展品,設計師王澍是首位中國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這位神秘的建筑狂人曾失業(yè)隱匿7年,又在復出后以精妙絕倫的作品驚艷世界,并一舉奪得建筑界諾貝爾獎。王澍表示:“當我著手設計這座建筑時,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無法為這座城市設計什么,因為這里還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東西。最后我決定設計一座山。”
電視劇《三體》海報 圖源:《三體》官方微博@三體電視劇
作為其“新鄉(xiāng)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寧波博物館的外墻磚瓦,是舊時城區(qū)的居民住所的磚瓦搜集而來,青磚年代從民國追溯到明清,甚至有漢晉時期的古磚。這一百多萬塊的舊磚瓦,成為以舊渡新的建筑材料,演繹了寧波的文化傳承脈絡,若仔細觀察,甚至還能發(fā)現(xiàn)磚瓦上當年燒制留下的符號。清水混凝土的建筑體上,還存有東方竹紋的切面感,細膩的肌理質(zhì)感,打造出獨屬于中國的文人氣質(zhì)。這一堵高24米的墻體構(gòu)成抽象的山棱形狀,榮獲2014年全國最具創(chuàng)新力博物館稱號。
電視劇《三體》取景地公示 圖源:《三體》官方微博@三體電視劇
在《三體》電視劇中,車輛進出于博物館跨度30米的一個扁平入口。內(nèi)觀整個結(jié)構(gòu),包括三道筑有大階梯的山谷,四個洞口和四個坑狀院落。建筑開裂的上部,隱匿著一片開闊的平臺,以曲折起伏的輪廓,同綿延的群山遙相呼應,通過四個形狀不同的裂口,窺望著城市的輪廓、風吹拂的稻田與遠山。
歷經(jīng)十多年,再回過頭來看這座外形奇特的博物館,時間的確賦予它更多魅力。冷酷、神秘、簡潔有力的外觀,卻也蘊藏著人情冷暖,堅毅的決心與共同命運的使命感。“作戰(zhàn)中心”被描述為一種人情流動與英雄主義的凝定、生活的平面與宇宙深淵之間最高強度的融合。因而既能在寂靜中蘊蓄戰(zhàn)火,又能吞沒浩大的喧囂。或者說,三體人不需要“面孔”,因而無時無處不是它的“面孔”。人類作為肉身與外星之力相角逐,則極度需要這種運動形態(tài)的嬗變來彌補具象肉體殘缺所造成的視覺能量萎縮,因而成就了一處“三體”系列景觀的絕佳選址。
電視劇《三體》海報 圖源:《三體》官方微博@三體電視劇
這類空曠、簡潔、冷淡、工業(yè)風的美術館博物館為何頻頻被科幻作品選中?著眼于人類、超人類、后人類的長遠思考,著眼于后現(xiàn)代社會互滲互生的信息流動方式,探索歷史與當代、現(xiàn)在與未來的張力,探索那些過度和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可能性,建筑以凝練、神秘的存在風格提醒著我們,人類是某種更廣闊、更復雜、更緊密相連的事物中的一部分。美術館、博物館與科幻藝術作品以互相補充、豐富、反駁、修訂的方式,拓展了人類命運的維度。
無論是《流浪地球》《三體》作品還是實地的博物館建筑群,都是對宇宙時空的再度構(gòu)想。在這種堪輿圖中,身體、城市、地球和世界在宏偉的宇宙結(jié)構(gòu)中相互映照,指引著我們?nèi)ふ以跉夂颉h(huán)境、疾病、能源危機面前衰落的驅(qū)動力。在當下,我們正經(jīng)歷著這種驅(qū)動力在緊張形勢中的迷失,這種迷失既體現(xiàn)在疲憊的身體上,也體現(xiàn)在干涸的想象中。科幻召喚著人類和非人類意識的顯現(xiàn),通過一次又一次震撼將生命力召回我們的身體和星球之中,穿過沉重肉身的經(jīng)絡和時間的線脈,勾畫出從人類命運到無窮宇宙之間跨越領土邊界的震動測線。
電視劇《三體》劇照
想想宇宙,我們總有一種浪漫而敬畏的懷戀。當夜幕降臨,關掉所有的燈,走到窗前,眺望著車水馬龍的川流不息,或許也長吁一口氣,想象著明天的生活又會怎樣。宇宙給予我們的靜默啟示不止于此,被城市的霓虹映襯得微弱的星光,可能從二百五十萬年前就踏上了旅程,那時地球上還沒有人類,遠古的祖先能人,正在非洲廣袤的平原上漫步。就是在那些光線穿行于無限宇宙的同時,人類不斷進化,一代又一代生老病死,周而復始。旅途開始的二百五十萬年后,這些遠道而來的信使,穿越漫長的時間,映入現(xiàn)在時空我們的眼簾。
遙遠,安靜,觸不可及,宇宙無時無刻不在四面八方涌動,經(jīng)歷著一次又一次的變革與浩劫,我們渾然不察,被生活的洪流包裹,置身熙熙攘攘的都市向上望去,試圖體會時間、空間的重組與漂移,或許也會發(fā)出像《三體》里般的叩問:
“我將在什么尺度上看到它?”
“三天后,也就是十四日,在凌晨一點鐘至五點鐘,整個宇宙將為你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