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敏
關于中國畫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孰重孰輕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其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這對矛盾體,既相抵牾又相依存。在當今中國畫領域,只有對傳統(tǒng)筆墨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又具有推陳出新意識的畫家,才能有久遠的藝術生命,也才最有希望獲得成功。韓朝便是具有這種特質和才能的畫家。
我一直認為,一張好畫要耐得住觀者慢慢品味與細細揣摩。《夢里吾鄉(xiāng)》系列作品是韓朝的山水近作。打開畫卷,即可感受到一股清新俊逸的動人氣息。畫中描繪的山川面貌迥異于他人,山勢不高,綿延展開,樹少而簡,多有一亭立于山下,有瀑布從山頂或山腰直瀉而下,偶有飛鳥列隊翔于天空……畫面構圖簡約曠遠,筆力勁爽沉厚,墨色的干濕濃淡變化豐富,設色淡雅清麗,意境幽邃清曠,一片生機。
《夢里吾鄉(xiāng)》的獨特之處,除了構圖方式與畫面的構成元素與眾不同外,還有就是山石的表現(xiàn)方法。我們知道,中國藝術在某種意義上是線條的藝術,無論書法或繪畫用線,都講究“一波三折”,講究“曲中帶直”“剛柔并濟”的力量感和趣味感。韓朝用線得于傳統(tǒng)而不拘泥于前人成法,他將中國畫中線的力度發(fā)揮到極致,變曲為直,強化速度和張力,著重于直線排列所造就的嶄新的形式感,使得山勢具有了某種奇特的抽象意味,整體大氣,令人耳目一新。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方式,畫家并非只為了出新奇,他的用筆大膽且講究,落筆寥寥,卻筆筆見功夫。老辣而活潑,給畫面平添了一種耐人尋味的韻致。直線的特點是有力度而易少柔韌,在中國畫中,用直線塑造山形并同時表達含蓄優(yōu)美的意境則需要其它元素的介入,畫家巧妙用墨的渾厚華滋來消解因強化線的力度可能帶來的直率。可以看出,韓朝在繼承傳統(tǒng)筆墨精神的同時,一直在尋求山水畫形式上的突破。他試圖用一種超越常態(tài)的表達方式,尋求一種更有深度,更自我,更有學術意蘊的表達。“目前我的筆墨形式最終是為服務于意境的營造”(畫家自語)。為了達到寫山水之神和寫自我之心這一雙重目的,畫家有意識地弱化了客觀物象的一般特征,使之幻化為表達情感與個性的符號,比如對涼亭的設置,古詩云:“江山無限好,都聚一亭中”涼亭既是收羅萬千美景的所在,更是畫家心性和精神的寫照——其用筆簡逸,渾融于山水之間,自然且充滿趣味。韓朝充分運用筆墨的干濕濃淡變化和筆與筆之間的銜接與穿插,大膽對原由的山水語言結構進行了解構與重組,巧妙地將形式的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筆墨的趣味性相結合,賦予了《夢里吾鄉(xiāng)》組畫異于他人的全新品質,使之具有了一種超乎尋常的審美意義。我們注意到,畫家對傳統(tǒng)筆墨的敬重與把握仍是畫面的重心。這樣可以在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保持與傳統(tǒng)這一有效參照的關聯(lián)并獲取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豐富。縱觀全圖,陰陽剛柔,遠近虛實,在法度中又能出其外,俊逸靈秀中深蘊渾厚,寧靜清麗中彰顯豪氣,誠如韓朝的為人:厚道,坦誠,率真,此畫如其人之謂也。
《夢里吾鄉(xiāng)》體現(xiàn)著韓朝對筆墨現(xiàn)代美感的有益追求。為了實現(xiàn)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夢想,畫家在其后的作品中繼續(xù)大膽實踐著他的山水理念。畫家自己說:“我常常發(fā)現(xiàn)自己常處于矛盾之中,在矛盾中我又發(fā)覺了張力和生機”。韓朝是一個真正對藝術有感覺有想法的畫家,其藝術探索歸納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作為當代畫家,韓朝對傳統(tǒng)的感情是深厚的.他認為"對傳統(tǒng)筆墨的內在把握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山水構想的前提”。他身體力行,吃透、消化,然后將傳統(tǒng)筆墨的各個元素打散,整合,出新。他的山水作品,既有傳統(tǒng)水墨的內蘊,又確立了不同于古人和他人的面貌。
二, 中西方藝術的結合。西方文化日益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現(xiàn)代藝術家多有嘗試將西方藝術中的元素吸納到中國畫中來,以求新面貌。但如何合理適度的吸收與轉化西方元素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見多了不成功的“嫁接”或“移植”,有些山水畫如同劣等油畫或水彩畫的翻版,只瞟了一眼便膩了腸胃。在這條路上,韓朝的起點、眼界和修養(yǎng)都是他進行實踐的有力支撐。他把諸如西方現(xiàn)代設計中的構成等因素理智地融合到中國山水畫中,說其理智,是因為畫家充分理解到了對西方現(xiàn)代元素的借鑒必須服務于中國畫的本質與內涵。盡管他對傳統(tǒng)筆墨結構進行了新的呈現(xiàn),甚至賦予了山石以某種現(xiàn)代抽象意味,但這些特性不是減弱和消解山水意境的營造,而是在強化“視覺”藝術這一本質中對傳統(tǒng)樣式所做的修正,因為它以全篇意境營造為旨歸,仍然承載著筆墨這一特定的文化身份與意義表征,所以是在中國畫框架下的動作,價值也最為可觀。
三,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當代藝術市場的繁榮令多數(shù)畫家欣喜若狂的同時,作品的質量卻在下降,一片嘩然中多的是粗制濫造之作。有些畫家既缺少有價值的繪畫實踐(只是模仿與追風),更忽視了對繪畫理論的研究。韓朝是為數(shù)不多的兼顧理論與實踐的畫家之一。他知識廣博,對畫史、畫理、畫法都有深入的研究,這使他可以站在美術史的高度來觀照自身創(chuàng)作,可以從容地將內心強烈的藝術表達愿望同思維上的理智與慎密相協(xié)調——這些文化積淀,使畫家走得穩(wěn)健、深遠。
韓朝科班出身,受過嚴謹扎實的學院教育,同時他又能用自己的才情去判斷和選擇,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美展和重要學術展覽并獲獎。很多人都不曉得他研究生期間攻讀的是人物畫(這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畫家因始終抱有林泉之心與筆墨之情結,轉向山水畫領域,則水到渠成——畫家韓朝寬闊的審美視野和豐富的藝術實踐,為他完成對形式的轉換提供了便利與保證。我注意到,畫家正因其作品具有獨特風格與嶄新面貌而日益被更多人關注,在不遠的未來,他定會在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藝術道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遠。
(本文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青年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