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改造歷史:2000-2009 中國的新藝術”大型項目即將于五月初開幕,其相關論壇與交流活動已提前預熱,熱鬧非凡;關于藝術歷史的重新書寫、話語權力的分配、資本運作等等爭議隨之而生。就此項目,反對(或說拒絕)與擁護的聲音幾乎各占一半,明面暗面意見爭奪激烈,不究其真正項目結構及輪廓本身,而就此次項目運作的強大的資本號召力與學術架構的出發(fā)點而言,爭論問題的怪圈或起點,幾如二十年前廣州雙年展現(xiàn)象極為相似。 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近十年可以說是風起云涌,變化的速度與規(guī)律極度反復與無常,動輒“天價” 的藝術品交易早已不是天方夜譚,與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象如出一轍,時而高峰,時而谷底,時而明晰透徹,時而亂云繚繞,真正無趣的當然是平凡子民與那些真正的藝術家,他們永遠無法把握問題的核心,即使其創(chuàng)作范疇與表達議題已不斷超越個體經(jīng)驗所能掌控的極限,但在“看不見的手” 的真正操控下、批量或規(guī)模化的藝術生產(chǎn)模式中,(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一個最為膚淺和乏味的詞匯,尤其是在08 年以來“制造”逐漸褪色出國家神話的字典中后。 藝術市場,非關學術,只是一味在反映市場規(guī)律。藝術品的好與壞,并不妨礙價值/ 價格的高低,大眾消費者的審美趣味或資本實力確定一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建立及培養(yǎng)時日尚淺,即便短期創(chuàng)作出市場奇跡,并與國際迅速接軌或超越,如何描述與界定(定義)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歷史(藝術家與藝術作品)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市場評判基礎與歷史重任,藝術史學家與藝術批評家們爭論不休的價值判斷與學術規(guī)范也時常被強大的資本力量所左右,甚至包括大國想象下的民族文化/ 意識的高漲,也在扭曲或改變著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知或判斷。 “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催生,不僅代表了一種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的啟蒙精神與文化理想,不斷挑戰(zhàn)著主流官方話語主導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同時,也制造或裹挾出了其強大的“另一種政治”的話語傾向,伴隨著冷戰(zhàn)的全球崩塌,當時的文化批判武器迅速被接納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的符號化了的“物品”,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的最大利益化了的某種象征。其中,市場和學術的互為作用關系的歷史過程耐人尋味。 繼續(xù)說“中國當代藝術”,它與日本當代藝術、中東當代藝術、美英當代藝術、歐洲當代藝術等等的歷史、脈絡及文化價值立場距離甚遠,即使它短期之內(nèi)已適當選擇了一種更適應于全球流通的國際語言模式,按照西方為主導地位的藝術史邏輯來說,中國當代藝術尚未驗明正身或顯示出其“政治上的正當性”。我們相信一種“進步”可以主導發(fā)展,卻也潛憂,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規(guī)律與學術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更需要一個漫長的“革命”發(fā)生或可抵達其真正問題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