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肌膚——李天元攝影展
展覽地點:北京?四面空間?北京798藝術(shù)區(qū)2號路(創(chuàng)意廣場旁邊)
展覽日期:2010年6月12日-2010年6月27日
開幕酒會:2010年6月12日16:00
策展人:王江
肖像作為最具識別性的視覺語言始終是藝術(shù)史中的主角,從巖洞壁畫到數(shù)碼攝影,媒介隨著觀念與科技的嬗變而變化著,但是無論以什么樣的載體呈現(xiàn),我們的目光卻一刻都沒有離開對同類面孔的注視。教宗英諾森十世目光中的陰森,蒙娜麗莎嘴角上的微笑一下子就讓我們墜入被刻畫者的人生,無論跨越了怎樣的時空與文明,生活的歷練讓我們沖破畫面中的層層誤導,簡單而又高效地解讀出面孔所講述的故事。
藝術(shù)家李天元正是以面孔為基礎(chǔ),以冷靜的觀察窺見到他者的人生如何被歲月所雕刻。他以8×10底片來拍攝的肖像,總能讓人感覺到倫勃朗油畫般扎實的體量與考究的用光。為了化繁為簡,李天元將他的對象置于太空一般深邃的黑色背景中,而這讓我想起了在河南淮陽民間流傳的泥泥狗,這是一種以泥土捏塑然后在純黑的底色上涂以五彩而制作出的民間玩具,它的源頭據(jù)說可以追溯到女媧摶黃土以作人。在制作泥泥狗的藝人中間流傳這樣一句話“玄(黑)是本色”。五行之中水德尚黑,而水正是生命的起源,千百年在民間傳承的樸素色彩觀,在今天李天元的作品里同樣得到了體現(xiàn)。不管是否出于對生命本源的認知與敬畏,李天元作品中大面積的黑色仿佛切斷了被攝者與塵世的聯(lián)系,人物的肌膚在黑色的擠壓之下發(fā)出珍珠一樣幽亮的光澤。
如果那些仿佛在太空中懸浮的肖像在前科技時代出現(xiàn),那可以說它們的完成度已經(jīng)很高了。但是李天元卻并沒有止步,他的攝影實驗借助于衛(wèi)星攝影和電子顯微鏡,極大地拓展了攝影藝術(shù)的實踐疆域和可能。雖然在畫面中只占有很小的面積,但是李天元試圖通過Google Earth定位的畫面以及來自被攝者身體局部的顯微攝影,向我們展示了被物化的人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定位的。這些小小的畫面構(gòu)成將2D畫面所能呈現(xiàn)的維度瞬間拉深了,它讓我們在和畫中人互相凝視的過程中體驗到思維在精神與物質(zhì)之間循環(huán)往復(fù)的跳躍感。
正如顧錚先生指出:“我相信,李天元不是要通過改變常規(guī)觀看的方法來獲得一種震驚效果。他把從宏觀獲得的、從微觀獲得的、以及從相對常規(guī)獲得的人的視像并置于一個空間,讓世界的表面的豐富性以及世界的表面的同質(zhì)性,在共同展示的同時失去根本的區(qū)別。他的視線的往來反復(fù),期待的是獲得對于人的表面性、對于世界的表面性的一種新認識。這樣的肖像攝影,既是一種對于人的自我質(zhì)疑與對于世界的重新解釋,也是一種肖像藝術(shù)形式上的自我破壞與重建,更是對于肖像攝影的唯一性的一種根本上的懷疑。”
在這里,我非常贊同顧錚老師的看法:人,仍然是李天元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