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法國金融家Andre Level找到12個投資人,每人僅以212法郎購買一批畫作,其中包括畢加索、塞尚、馬蒂斯這些現代大師的早期作品,后期便獲得翻倍升值空間;1999年,藏家在北京翰海以44萬拍下劉曉東32歲時所畫的《白胖子》,在2010年以3100萬的價格售出,漲幅約700%;2005年,曾梵志28歲,他的成名作《協(xié)和醫(yī)院》在香港佳士得上拍,藏家當時以120萬拿下,2010年在保利拍出的價格則為3416萬,五年的時間取得280%的回報。隨著新舊風格和審美趣味的變化,以及市場的開拓和發(fā)展,許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一躍成為新一輪投資收藏的熱點,價格大幅上漲程度令人熱血沸騰。
青年藝術作品也瘋狂
與30年前的藝術家相比,如今的青年藝術家走到了一個物質和機會都很豐富的時代。現今,全國各種扶持、挖掘、發(fā)現和推薦青年藝術家的展事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很多策展人、美術館、藝術機構等都給予了青年藝術家前所未有的關注,如嘉德、保利等大型拍賣機構推出青年推薦專場,上海藝博會、北京國際藝博會、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博覽會等等,都定期舉辦青年藝術家推薦展,這為青年藝術家搭建了藝術展示和推廣平臺。
在青年藝術活動如火如荼進行的背后,人們不難發(fā)現,隨著藝術市場的瘋狂,青年藝術家的市場表現也令人咂舌。中國的藝術商們從挖掘青年藝術家投入市場中,體味到這批藝術家的利潤可以如此可觀:作品行情堅挺的年輕藝術家,前幾年售價僅為二三萬元的作品,現在的價格就可高達幾十萬,有的甚至能達到百萬元以上,成為青年一代的標桿人物。不僅如此,隨著一批批新銳名家開始進入藏家視線,各地方、院校的青年藝術家也通過頻繁參加活動增強曝光率,有著十分搶眼的市場表現,在市場大潮中嘗到了甜頭。
“漲太快”背后有隱憂
在這場市場熱潮中,誕生了諸多紅極一時、價格很高的年輕藝術家。在泡沫比較嚴重的時候,許多青年藝術家的喊價也開始飆升。無論是“有價無市”還是“有價有市”,大家都在這場潮流中振奮著。在山東,以濰坊為例,許多實力畫廊紛紛選擇代理山東、京津地區(qū)學院青年藝術家,幾年時間內,這些年輕的畫家作品價格便成倍翻滾。“現在有的青年藝術家作品已不便宜,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價格就漲到這種程度,甚至一下比其老師、這些學院知名教授畫家們的價格高出幾倍,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不知會不會傷害到青年藝術家以后的市場價格和藝術道路。”一位畫廊經營者對此現象感到擔憂。
從市場角度分析來看,投資者逐漸增強對新人新風的關懷是出于兩種目的,一是擺脫對名家、大家精品難求、價格滯漲的依賴,尋找潛力股;二是一致認識到世代交替、風格轉型的必要性。除了傳統(tǒng)藝術商追捧藝術新星之外,最近幾年,一些并不專業(yè)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品基金也盯上一些進入市場較淺的年輕藝術家,低進高賣——相比價位已相當高的近現代書畫、真?zhèn)坞y辨的古代書畫與瓷雜而言,年輕藝術家最符合這部分人的胃口,而這部分略顯“投機”的資本,讓原本應該處于思考、探索期的青年藝術變得僵硬起來。
因此,有很多專家擔憂,一些年輕藝術家作品過度炒作,已被提前透支:有的青年藝術家過分關注金錢和榮譽,早早將自己的作品推向藝術市場,期間迷失自我,為避免風險養(yǎng)成模仿盲從的習慣,甚至專門揣度各大賽主辦方意圖而創(chuàng)作,使得自己未來發(fā)展之路受到影響。而如今,市場對藝術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成熟,甚至有些世俗或淺薄,這樣會加劇對青年藝術家的藝術發(fā)展的不良導向作用。
“穩(wěn)住”自我創(chuàng)作一片天
與此同時,在青年藝術作品被人們譽為投資佳品之時,青年藝術整體也在市場浮沉中呈現出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當市場整體遇冷時,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縮水率遠大過其他門類。曾經在拍場中取得不錯成績的年輕藝術家在2012年的秋拍中都沒了蹤影,可見虛高的價格沒有耐住時間的考驗。
雖然市場對年輕藝術家的培育不足夠成熟是“放空”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原因,但藝術市場和藝術家賣畫都是客觀規(guī)律,錢和資本本身也沒有問題,關鍵還在于藝術家個人的定力,及對藝術市場和金錢的態(tài)度。剛畢業(yè)的年輕人開始在市場有銷售是好的,但是如果年輕人經受不住金錢誘惑,一味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為了賣畫而改變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按照市場認可的模式去創(chuàng)作,這就出現了問題。所以,不少人認為,除非藝術水準已經十分成熟,青年畫家不要輕易直接面向市場,更不要直接與客戶去談賣畫的生意,這樣才有利于“穩(wěn)住”自我創(chuàng)作的一片天地。面對市場和多種誘惑,除了社會要進行對青年藝術家的扶持、避免市場惡意炒作、形成學術引領等工作,青年藝術家們更不能“操之過急”,而要繼續(xù)腳踏實地關注內心,立足生活,修煉畫功。在現實的磨礪中不斷改善,努力面對商業(yè)化的雙刃劍時,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負責。
為作品挑“好婆家”很重要
為自己的作品找好“婆家”,選擇成熟的合作伙伴,也成為青年藝術家慎重面對市場的必然選擇。其實,在各種青年藝術家推廣平臺出現之前,畫廊一直是比較傳統(tǒng)的推廣方式。畫廊主在每年的畢業(yè)展和各種青年藝術家提名展上關注青年藝術家,在對青年藝術家推廣幾年之后,開始帶他們進入藝術博覽會,并逐漸在每年拍賣季時搭配部分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送拍。在市場的推廣依舊滿足不了每年激增的青年藝術家需求時,各種針對剛走出校園的青年藝術家推廣平臺開始出現。目前幾個較為有名的有青年藝術100、中國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CYAP),及早期的大學生提名展和新星星藝術節(jié)等。
專家認為,一個年輕藝術家從剛開始培育到市場成熟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由于現在中國畫廊對年輕藝術家的培育還處在初期階段,這種“培育”式合作也就顯得尤為寶貴。青年藝術家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應選擇能夠針對藝術家繪畫水準,把握未來市場走向的機構,對藝術家進行全面分析、學術研究,逐漸宣傳推廣、展覽參賽,根據藝術市場不斷地給予指導和建議,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做出準確、長期的分析和評估。這對于年輕的藝術家的學術生涯和市場道路來講,都會有非常良好的幫助。藝術市場云波詭譎,扶持推廣青年藝術應是擺脫商業(yè)浮躁、著眼未來的做法,應給予青年藝術家更多關注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