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法國著名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逝世十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于2014年2月12日推出了布列松大型回顧展,旨在向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見證人之一致敬。據悉,展覽將持續(xù)至6月9日。
本次展覽以極為廣泛的視角為公眾解讀布列松,共展出500件攝影、素描和繪畫作品,及電影短片和文檔資料。從1927年的叛逆少年,到1970年代成為世界攝影大師,全面呈現了布列松的一生。
此次回顧展根據布列松的藝術生涯分成三個版塊:
[第一部分]:1926-1935年
這段時期的布列松是一位喜愛讀詩、熱愛繪畫,并對超現實主義感到驚訝的年輕人;這也是他進入攝影世界的最初。 布列松回憶:“當我是一個小孩的時候,我在周四和周日畫畫,而在其他的日子,連做夢都想著畫畫的事。”筆記本里、信紙上,都有他的小畫和素描。
如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布列松繪畫作品是從1924年開始的,受保羅·塞尚的影響很大。于此同時,他慢慢開始作為一個業(yè)余攝影師創(chuàng)作。屬于布列松自己鮮明的風格慢慢開始形成。
[第二部分]:1936-1946年
這一部分是1936年布列松從英國回來至1946年去紐約之前,以“電影與戰(zhàn)爭”來命名。這一板塊集中展示了布列松對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對法國解放運動后戰(zhàn)俘的關心。
二戰(zhàn)的經歷另他愈加意識到,應將攝影作為一種觀察記錄社會變遷的工具。同時,布列松也涉足了電影界,他說:“電影教會他如何去看”,還在美國學習了關于電影的知識,待到1936年時回到巴黎,擔任導演讓-雷諾阿的助手,參與了《鄉(xiāng)間一日》和《游戲規(guī)則》的拍攝。
[第三部分]:1947年-1970年
布列松在1947年和戰(zhàn)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等人一起創(chuàng)建瑪格南攝影通訊社的經歷,以及他最后的一些報道共同組成了展覽的最后一個版塊。這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一段。
“瑪格南”其實是一種大桶香檳酒,當時,戰(zhàn)地記者若是生還,就會喝這種酒喝朋友慶祝。瑪格南攝影通訊社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帶領人們更全面地理解現實世界,將之稱為“世界的眼睛”完全不為過。事實上,社員們拍攝的大量照片,后來也確實成了新聞紀實攝影的范本。
藝術家簡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法國著名攝影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創(chuàng)立了現代新聞攝影,并和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結和比爾·范迪維爾等共同發(fā)起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瑪格南攝影通訊社。
在布列松之前,攝影更多的是作為一門技術在發(fā)展,而布列松使攝影藝術成為自覺。所以,只要提到現代攝影,布列松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不過布列松年少時酷愛的卻是繪畫,拍照只作為業(yè)余活動。直到1930年他意識到自己繪畫之路前景漸趨黯淡,并在一些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影響之下,才慢慢產生了致力于攝影藝術的信念。
對于攝影,布列松一向偏愛黑白,最喜歡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他反對對照片的干預,包括照片裁剪、使用閃光燈等,他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甚至布列松自己不喜入鏡的理由也同樣是這個理念的秉持——“如果被拍,那就會引人注目;引人注目,就不能讓我隨心所欲地在街上拍照了。”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認為“攝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繪畫的速寫,憑直覺完成,不容修改”。就這樣,這位低調、羞怯、熱情的法國人,帶著他小巧的萊卡相機走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