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圖騰 水墨繪畫裝置 高 820 x 直徑120 cm 2011
部分與會學者、策展人,從左至右 從上至下依次為:張弘星、Richard Vinograd、邵大箴、姜節(jié)泓、汪濤、Roderick Whitefield(韋陀)、Jan Stuart(司美茵)、王岳川、李小山
2011年11月4日- 5日,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美術館主辦;倫敦亞洲藝術周協(xié)辦的“再造山水-倫敦國際論壇”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辦,包括為期半天的圓桌研討會以及為期一天的國際論壇。
圓桌會議現(xiàn)場
4日下午,與會學者、專家、媒體參觀了倫敦大學Brunei Gallery的徐龍森“山水圖騰”展覽后,在英國著名文學家、詩人艾略特的倫敦舊居里舉行了圓桌研討會。在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者汪濤和大英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司美茵主持的研討會上,大家就徐龍森的大山水藝術實踐進行了討論,并針對中國山水藝術的國際身份;繼隋唐北宋、南宋至元的兩次山水發(fā)生學之后,全球化文化視域和當代公共空間是否為山水畫的第三次發(fā)生學提供了機遇和挑戰(zhàn)等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倫敦大學著名漢學家韋陀(Roderick Whitefield)、中央美術學院邵大箴、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hane MaCausland、獨立詩人楊煉、牛津大學Shelagh Vainker、伯明翰大學姜節(jié)泓 、羅馬批評家Angelo Capasso、斯坦福大學Richard Vinograd和楊曉能 、藝術家徐龍森、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北京大學王岳川、英國伯明罕大學姜節(jié)泓、法國策展人邢曉舟、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張弘星、德國自由大學Juliane Noth、Saffron books出版商Sajid Rizvi、《國際工作室》雜志副主編Janet McKenzie、Michael Goedhuis畫廊總監(jiān)、別處空間李京參加了研討會。
第二天的主題演講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演播廳中進行,邵大箴和韋陀主持上午的發(fā)言,包括Angelo Capasso談“風景—中國和西方的傳統(tǒng)”; 楊曉能談“現(xiàn)代山水畫發(fā)展的歷程和困惑”; Richard Vinograd談“紀念碑式的山水”; Shane MaCausland談“山水畫的幾何學”; Jan Stuart(司美茵)談“創(chuàng)新與古代大師-徐冰的實驗”。
Richard Vinograd、Shelagh Vainker和張弘星主持下午的演講。韋陀談到了“General Munthe收藏中的元代冬山水”、楊煉以“經(jīng)典性:一種思想追求-徐龍森的沉潛之山”、王岳川以“吞吐宇宙, 墨走五行-徐龍森大山水生態(tài)美學現(xiàn)象”、姜節(jié)泓以“從‘裝飾目的’到‘紀念碑’:作為個體媒介的中國卷軸畫在西方公共空間中的再敘述”為題發(fā)表了演講。最后,李小山以“說不盡的山水畫”為題闡述了當代藝術的個性與普遍性,以及山水畫發(fā)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與“再造山水倫敦國際論壇”同期開幕的“山水圖騰-徐龍森山水藝術展”在倫敦大學的BRUNEI GALLERY開幕。此展覽將持續(xù)到2012年1月6日。
徐龍森的出現(xiàn)是中國山水畫界的孤島現(xiàn)象。他雄渾而恣肆,磊落而曠達的山水作品被整合在當代社會的公共文化之中,可以被視為當代水墨畫家應對當代公共空間的一種積極的響應。在倫敦展出的徐龍森最新作品中,包括一個8.2米高的圓柱形的山水繪畫裝置—山水圖騰柱。藝術家用宣紙包裹住直徑1.2米可轉(zhuǎn)動的圓柱,使用升降梯直接揮墨創(chuàng)作。歐洲的觀眾都驚嘆于這獨一無二的山水藝術形式,這次全新的山水實驗已經(jīng)超越了東方和西方藝術的界限,龐大的尺寸和筆墨的情趣并存,令觀眾隨著作品中看不出時間與空間、歷史與地理存在感的“胸中丘壑”之山水,不斷的攀向精神之高峰。
“山水圖騰”徐龍森山水藝術展
主辦方: 倫敦大學Brunei Gallery, SOAS; 中國美術館
協(xié)辦: 倫敦亞洲藝術周; 別處空間
時間: 2011年11月4日 - 2012年1月6日
地點: 倫敦大學Brunei Gallery, SO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