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劇照
剛剛在國家大劇院落下帷幕的話劇《培爾·金特》是近兩年來陣容最強大、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一部經(jīng)典名劇。孫海英(在線看影視作品)呂麗萍夫婦的聯(lián)合出演令該劇觀眾眾多,但有關(guān)劇情跳躍難懂以及孫海英“老演小”的爭議也甚囂塵上,記者為此專訪了該劇主創(chuàng)孫海英和導(dǎo)演王延松……
爭議1
劇情跳躍難懂
“我就是培爾·金特,”孫海英每每提到這個角色總是忍不住淚灑衣襟,“我也曾是個培爾那樣的浪子。”對于劇中描寫的培爾·金特的生命旅程,孫海英每次提起更是激動萬分。培爾和媽媽的感情,培爾一生的怪誕經(jīng)歷都令他感同身受。在該劇上演后,不少觀眾卻認(rèn)為改編劇情略顯混亂,情節(jié)突兀,令人難以看懂。改編后的《培爾·金特》不再按照原著中從年輕到年老的順序演繹,而是打破時間順序,讓老年的培爾率先出場,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帶出年輕培爾的人生經(jīng)歷,這給不少觀眾看懂劇情帶來了障礙。
導(dǎo)演:文化差異帶來理解障礙
對此,導(dǎo)演王延松告訴記者說,該劇的劇本他一連改了三年。“易卜生曾經(jīng)說過,這個戲離開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就很難被理解了。這個故事中既有現(xiàn)實的成分,又有怪誕的幻想,劇中的培爾始終在現(xiàn)實與怪誕之間穿梭,易卜生是力圖通過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來反映他對整個人類問題的看法。所以觀眾會突然看到劇中有山妖蹦出來,還有很多仿佛信手拈來的文化語境,這和挪威的傳統(tǒng)民間傳說、口頭文學(xué)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你和挪威人說起山妖他們就很容易理解,就像我們對孫悟空很熟悉一樣。”王延松說,考慮到中國觀眾的接受能力,他在改編時已經(jīng)刪掉了一些更抽象的段落。在王延松看來,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易卜生原著中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有些觀眾會覺得該劇有點看不懂。
爭議2
孫海英“老演小”
在演出中,孫海英不換服裝,而是完全靠演技來體現(xiàn)培爾·金特年老和年輕時的差異。這種很純粹的表演方法自然會讓一些觀眾需要集中精力、認(rèn)真投入才能融入劇情。
有些觀眾反映,因為裝束上少有變化,他們有時會難以分清培爾所處的年齡段。
孫海英:找不到人我也很痛心
王延松告訴記者說,在籌備該劇時,他并不想讓孫海英一個人同時演兩個年齡段的培爾·金特。“我原先是想讓孫海英演老年培爾,再找一個在外形和表演風(fēng)格上和孫海英比較接近的青年演員演年輕的培爾。”然而,劇組最終沒有尋找到能夠支撐起年輕培爾角色形象的合適演員。孫海英也不得不“老演小”,在老年培爾和青年培爾的角色間進行著高難度的轉(zhuǎn)換。為此,孫海英也深感痛心。他告訴記者說,“年輕演員撐不起培爾·金特這個角色,我們就找不到這樣一個年輕演員來演這個戲,這讓我既著急又痛心。”
爭議3
公開批評觀眾
孫海英對觀眾“很不客氣”。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他態(tài)度激烈地說,他非常厭惡那些不懂裝懂的觀眾,“你都沒有看懂這個戲,你有什么資格來評論?”按照孫海英的觀點,不光舞臺演出有優(yōu)有劣,觀眾也是有“好”有“壞”。孫海英的態(tài)度在觀眾間掀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看不懂”到底是作品本身值得商榷還是觀眾真的出了問題?
孫海英:希望觀眾“忘掉”孫海英
“我們現(xiàn)在有時是在低估觀眾,有時又是在高估觀眾,”導(dǎo)演王延松說,“我常在美國日本看戲,在我個人視野里,好的觀眾不是奔著明星來的。觀眾要看的是戲,是這個角色的價值。如果說一個演員看著眼熟,于是就來看戲,那這樣的觀眾就還需要成長。”孫海英也告訴記者:“我希望這個培爾·金特能讓觀眾徹底忘掉他們心中的孫海英,希望他們能喜歡培爾·金特,能從培爾·金特的經(jīng)歷中得到啟迪。”
信報記者 王菲/文蘇冠名/攝
新聞鏈接
《培爾·金特》輕松收回投資
《培爾·金特》一劇引發(fā)的爭議還不僅僅是在作品本身。在經(jīng)典名劇極度缺失的舞臺上,該劇的票房一直不被看好,何況該劇還是孫呂二人自掏腰包做戲。但記者了解到,《培爾·金特》投資為200萬,目前該劇已經(jīng)在全國巡演了40多場。在全國第一輪巡演中,就已經(jīng)收回了投資。
|